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氢化纳米硅(na-Si:H)薄膜太阳电池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全球能源形势及21 世纪太阳能发电的战略地位第17-18页
   ·太阳电池的特点和分类第18页
   ·国际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中国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第三代薄膜太阳电池的机遇第22-24页
 参考文献第24-25页
第二章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光电性质第25-44页
   ·纳米材料的特性第25-27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结构、性质的表征研究方法第27-32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结构、电导机制和I-V 特性研究第32-39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结构第32-34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能带结构第34-39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制备方法第39-41页
     ·物理气相沉积及溅射法第40页
     ·化学气相沉积第40-41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太阳电池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第三章 渐变带隙NA-SI:H PIN 太阳电池的设计和模拟第44-64页
   ·设计和数值计算第44-54页
     ·太阳光谱第44-45页
     ·半导体的光吸收第45-47页
     ·材料和结构设计第47-49页
     ·能带工程设计第49-51页
     ·短路电流J_(SC) 和光电流J_0第51-52页
     ·开路电压Voc第52-53页
     ·填充因子FF 和转换效率η第53页
     ·串联电阻R_S、并联电阻R_(Sh) 与短路电流J_(SC) 和开路电压V_(oc)的关系第53-54页
   ·AMPS-1D 的原理及算法依据第54-55页
     ·AMPS 的原理和算法依据第54页
     ·AMPS 的条件设定和操作界面第54-55页
   ·P-A-SI/I-NA-SI/N-A-SI 型太阳电池计算机模拟第55-60页
     ·不同晶化度na-Si:H 薄膜作为i 层的太阳电池模拟第55-58页
     ·i 层厚度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渐变带隙P-A-SI/I-NA-SI/N-A-SI 太阳电池计算机模拟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四章 射频溅射法低温制备氢化纳米硅薄膜第64-77页
   ·射频溅射法的原理第64-65页
   ·实验研究第65-67页
     ·实验设备第65-66页
     ·薄膜制备工艺流程及样品沉积第66-67页
   ·NA-SI:H 的表征测试分析第67-75页
     ·表面形貌第67-70页
     ·测量膜厚第70-71页
     ·XRD 测试第71页
     ·激光Raman 谱第71-72页
     ·红外吸收谱(FTIR)第72-74页
     ·纳米硅薄膜的伏安特性第74-75页
   ·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第五章 氢化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薄膜太阳电池第77-105页
   ·PECVD 制备纳米硅薄膜原理第77-79页
   ·PECVD 制备纳米硅薄膜试验及分析表征第79-86页
     ·原子排布表征和测试第79-80页
     ·纳米硅薄膜的透射谱、吸收谱及光学带隙第80-83页
     ·纳米硅薄膜的激光Raman 测试第83-84页
     ·纳米硅薄膜的XRD 测试第84-85页
     ·纳米硅薄膜的Hall 测试第85-86页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86-97页
     ·结构第86页
     ·工作原理第86-90页
     ·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制备和I-V 特性测试第90-93页
     ·I-V 和温度特性测试第93-97页
   ·分析和讨论第97-102页
     ·异质结能带补偿对太阳电池的影响第98页
     ·界面态密度对太阳电池的影响第98-101页
     ·背表面场(BSF)的影响第101-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5页
第六章 渐变带隙氢化纳米硅薄膜PIN 太阳电池第105-123页
   ·渐变带隙氢化纳米硅PIN 太阳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05-107页
     ·结构第105-106页
     ·工作原理第106-107页
   ·纳米硅本征层的渐变带隙PIN 太阳电池能带工程设计第107-113页
     ·纳米硅薄膜光学带隙设计规律依据第109-112页
     ·能带工程设计第112-113页
   ·氢化纳米硅薄膜的制备实验第113-115页
   ·I-V 特性和光谱响应测试第115-119页
     ·I-V 特性测试第115-118页
     ·光谱响应测试第118-119页
   ·讨论第119-120页
     ·光电转换效率第119-120页
     ·温度稳定性第120页
     ·S-W 效应第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23-127页
   ·总结第123页
   ·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理论工作第123-124页
     ·实验工作第124页
   ·创新点第124-125页
   ·展望第125-127页
     ·薄膜方面第125页
     ·太阳电池方面第125-127页
附件第127-139页
 附件一:天津国防计量站3004 校准实验室纳米硅太阳电池样品电性能测试报告第127-130页
 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第130-134页
 附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证书第134-135页
 附件四: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第135-136页
 附件五:15~(TH) INTE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PVSEC-15 第15 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大会)优秀论文奖励证书第136-137页
 附件六:15~(TH) INTE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PVSEC-15 第15 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大会)科研亮点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40-145页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标准、专利和获奖情况第145-148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乐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实践及启示
下一篇:价值链重构—提升攀成钢行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