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易学与美学的渊源 | 第1-15页 |
·《周易》概述 | 第8-11页 |
·象数和义理 | 第8-10页 |
·象数 | 第8-9页 |
·义理 | 第9-10页 |
·易数论 | 第10页 |
·卦体论 | 第10-11页 |
·卦体 | 第10-11页 |
·爻与位 | 第11页 |
·《易传》中的美学 | 第11-13页 |
·《易传》的形成 | 第11-12页 |
·《易传》的美学意义 | 第12-13页 |
·王弼的易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周易》阴阳观中的审美精神 | 第15-24页 |
·阴阳变易之美 | 第15-17页 |
·阴阳之美 | 第15-16页 |
·刚柔之美 | 第16-17页 |
·阴阳相生的笔墨之美 | 第17-20页 |
·阴阳和合的生命之美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周易》“象、意”之辨对中国画审美观的影响 | 第24-30页 |
·言意之辨 | 第24-27页 |
·象意观与中国画审美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周易》“贲”卦美学之诠释 | 第30-35页 |
·关于贲卦的解释与刚柔审美 | 第30-35页 |
·“八卦以象告”关于贲卦卦象中的审美启发 | 第30-31页 |
·贲卦卦辞中刚柔互饰的审美意识 | 第31-32页 |
·《易传》贲卦卦义中的生命之美 | 第32-35页 |
第五章 贲卦五爻“丘园”之美 | 第35-41页 |
·五爻的易旨 | 第35页 |
·“六五”同“上九”的关系 | 第35-36页 |
·“六五”同山水画审美的渊源 | 第36-41页 |
第六章 贲卦“上九:白贲”的审美内涵 | 第41-67页 |
·对贲卦爻辞的解析 | 第41页 |
·贲”的朴素之美 | 第41-47页 |
·“白贲”与“绘事后素”所揭示的中国画发展规律 | 第47-49页 |
·“白贲”与“绘事后素”的内涵相一致 | 第47-48页 |
·分析唐、宋、元三代中国画发展与白贲所揭示的审美规律 | 第48-49页 |
·我们对唐、宋、元三代审美风趣的分析 | 第48页 |
·我们以唐、宋、元三代绘画风格做比较 | 第48-49页 |
·就唐、宋、元三代的绘画风格之衍变的举例具体分析 | 第49-65页 |
·人物画的延习与发展 | 第49-52页 |
·总结三代画风变化与贲卦的内在规律 | 第52-57页 |
·山水画的延习和发展 | 第57-64页 |
·总结三代画风变化与贲卦的内在规律 | 第64-65页 |
·《六柿图》的易学感悟 | 第65-67页 |
第七章 周易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 第67-72页 |
·周易卜筮与中国画 | 第67-68页 |
·画谱中的《易》理 | 第68-72页 |
·《画梅指迷》中的易理 | 第68-70页 |
·《写真秘诀》对《周易》运用 | 第70-7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2-73页 |
注释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论文发表及专业实践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