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9页 |
| 1 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9-10页 |
| 2 黄灯笼辣椒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 | 第10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 ·开发利用价值 | 第10页 |
| ·黄灯笼辣椒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 3 关于黄瓜花叶病毒(CMV) | 第10-12页 |
| ·植物病毒的分类 | 第11页 |
| ·黄瓜花叶病毒的危害及其性状描述 | 第11-12页 |
| ·黄瓜花叶病毒种内分类概况 | 第12页 |
| 4 植物病毒鉴定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植物病毒鉴定与诊断的一般原则 | 第12-13页 |
| ·植物病毒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13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13-14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14-15页 |
|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病毒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 ·多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5-16页 |
| ·核酸斑点杂交技术 | 第16页 |
| ·双链RNA分析技术 | 第16页 |
| ·基因芯片检测法 | 第16-17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 ·毒源材料分离纯化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9-32页 |
| ·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 ·寄主范围测定 | 第20页 |
| ·传毒实验 | 第20-21页 |
| ·蚜虫传毒实验 | 第20页 |
| ·种子传毒实验 | 第20页 |
| ·土壤传毒实验 | 第20-21页 |
| ·病毒理化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 ·病毒提纯及纯度测定 | 第21页 |
| ·病毒提纯程序 | 第21页 |
| ·病毒定量及纯度测定 | 第21页 |
| ·病毒的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 ·繁殖寄主汁液浸渍负染观察 | 第21-22页 |
| ·提纯病毒电镜观察 | 第22页 |
| ·病株超薄切片观察 | 第22页 |
| ·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测定 | 第22页 |
| ·血清学实验 | 第22-24页 |
| ·病毒CP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24-30页 |
| ·病毒分离物的RNA抽提 | 第24-25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 ·反转录cDNA的合成 | 第25-26页 |
| ·RT-PCR扩增反应 | 第26页 |
| ·PCR产物纯化回收及连接反应 | 第26-27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7-28页 |
| ·感受态细胞(E.coli JM109)的制备 | 第27页 |
| ·转化及重组子筛选 | 第27-28页 |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28-30页 |
| ·转化细菌的直接电泳鉴定 | 第28-29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29页 |
| ·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 ·重组子的序列测定 | 第30页 |
| ·病毒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 1 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32-33页 |
| ·寄主范围测定 | 第32页 |
| ·传毒实验 | 第32-33页 |
| 2 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33-36页 |
| ·病毒提纯及纯度测定 | 第34页 |
| ·病毒粒子形态和寄主细胞超微病变的电镜观察 | 第34-36页 |
| ·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测定 | 第36页 |
| 3 血清学检测 | 第36页 |
| 4 病毒CP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36-42页 |
| ·cDNA第一链合成及PCR扩增 | 第36-38页 |
| ·重组载体的构建和重组子的鉴定 | 第38页 |
| ·CMV CP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38页 |
| ·CMV 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 讨论 | 第42-46页 |
| 1 首次明确CMV是海南省黄灯笼辣椒出现死顶的病因 | 第42页 |
| 2 黄灯笼辣椒极易感染CMV,与国外一些报道具有一致性 | 第42-43页 |
| 3 关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 第43-44页 |
| 4 关于鉴别寄主实验在植物病毒鉴定中的作用 | 第44页 |
| 5 关于实验程序的改进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附录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