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的建立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页 |
镰刀菌的概况 | 第12-30页 |
1 镰刀菌引起的西瓜枯萎病及其防治 | 第12-14页 |
·西瓜枯萎病的流行及危害性 | 第12-13页 |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2 镰刀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4-15页 |
3 关于基因标记技术 | 第15-18页 |
·基因标记的概念 | 第15-16页 |
·基因标记技术在真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4 真菌的遗传转化 | 第18-27页 |
·DNA的直接转移法 | 第18-20页 |
·电击法 | 第18-19页 |
·基因枪法 | 第19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19页 |
·激光微束穿孔法 | 第19-20页 |
·质粒载体法 | 第20-27页 |
·PEG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0页 |
·REMI法 | 第20-2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1-27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机理 | 第22-23页 |
·T-DNA在真菌中的存在方式 | 第23-26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真菌种类 | 第26-27页 |
5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7页 |
6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具体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44页 |
1 材料 | 第30-32页 |
·供试菌和转化质粒 | 第30页 |
·试剂 | 第30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0-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建立诱导镰刀菌突变的转化体系 | 第32-35页 |
·镰刀菌最佳生长条件的筛选 | 第32-33页 |
·抑制镰刀菌生长的潮霉素最佳抑制浓度的筛选 | 第33页 |
·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最佳浓度筛选 | 第33-34页 |
·共培养的方法 | 第34-35页 |
·菌体准备 | 第34-35页 |
·共培养 | 第35页 |
3 镰刀菌转化子的检测 | 第35-40页 |
·TF和WTF对潮霉素敏感性对比测定 | 第35页 |
·不同浓度潮霉素下TF和WTF的生长状况 | 第35-36页 |
·镰刀菌PCR检测 | 第36-39页 |
·镰刀菌总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从农杆菌提取Ti质粒DNA(Mini法) | 第37-38页 |
·PCR检测方法 | 第38-39页 |
·TF抗潮霉素稳定性测验 | 第39-40页 |
4 镰刀菌高效遗传转化共培养方法的优化 | 第40-42页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0页 |
·AS最佳浓度和处理历时的确定 | 第40-41页 |
·农杆菌最佳OD_(660)值的确定 | 第41页 |
·WTF分生孢子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不同质粒的转化率对比 | 第41-42页 |
5 镰刀菌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42页 |
6 形态变异突变体和致病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 第42-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63页 |
1 建立诱导镰刀菌突变的转化体系 | 第44-48页 |
·WTF的生长条件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WTF对潮霉素的忍耐能力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农杆菌对头孢霉素敏感性的测定结果 | 第46-48页 |
·共培养方法的筛选 | 第48页 |
2 镰刀菌转化子的检测 | 第48-53页 |
·TF和WTF对潮霉素敏感性对比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在不同浓度潮霉素下TF与WTF的生长状况 | 第49-52页 |
·TF的PCR分析 | 第52页 |
·转化子稳定性测验 | 第52-53页 |
3 共培养方法优化的结果 | 第53-56页 |
·WTF与农杆菌共培养的历时 | 第53页 |
·AS浓度及其处理农杆菌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53-55页 |
·农杆菌浓度筛选结果 | 第55页 |
·WTF分生孢子浓度的筛选 | 第55-56页 |
·共培养用质粒农杆菌的筛选 | 第56页 |
4 WTF的大规模遗传转化结果 | 第56-58页 |
5 形态变异突变体的筛选结果 | 第58-60页 |
6 致病相关突变体的筛选结果 | 第60-63页 |
·接种用的分生孢子浓度的筛选结果 | 第60页 |
·胚根接种法筛选结果 | 第60-61页 |
·盆钵幼苗筛选结果 | 第61-6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3-68页 |
1 关于WTF的遗传转化体系 | 第63-65页 |
2 关于WTF的突变体筛选 | 第65-67页 |
·关于WTF致病相关突变体 | 第65-66页 |
·关于WTF插入突变以后的生理、形态学表型变化 | 第66-67页 |
3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图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