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重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 ·数字环境下的地图综合 | 第16-21页 |
| ·地图综合的时代内涵 | 第16-17页 |
| ·地图综合的时代特点 | 第17-19页 |
| ·地图自动综合的重大意义 | 第19-21页 |
| ·地貌综合是地图信息综合的重要子课题 | 第21-24页 |
| ·地貌自动综合现有方法分析 | 第24-32页 |
| ·基于等高线的地貌自动综合 | 第24-28页 |
| ·基于DEM的地貌形态自动综合 | 第28-3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地图代数介绍 | 第35-55页 |
| ·基本概念 | 第35-41页 |
| ·地图的代数观点 | 第35-36页 |
| ·地图代数中的符号概念 | 第36-37页 |
| ·地图代数的符号定义带来的便利 | 第37-40页 |
| ·地图代数的含义 | 第40-4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41-44页 |
| ·提出一套适用于大区域GIS的空间数学基础理论 | 第41页 |
| ·数据组织与表达 | 第41-42页 |
| ·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创建了地图代数可视化理论和方法 | 第44页 |
| ·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44-52页 |
| ·与tomlin的“Map Algebra”的异同 | 第44-46页 |
| ·地图代数与数学形态学的比较 | 第46-48页 |
| ·地图代数与计算几何的不同 | 第48-52页 |
|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52-54页 |
| ·距离变换方面 | 第52-53页 |
| ·空间分析方面 | 第53页 |
| ·地图综合方面 | 第53-54页 |
| ·其它具体应用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地形结构线的提取 | 第55-90页 |
| ·地形结构线提取的现有成果分析 | 第55-60页 |
| ·基于几何形态分析原理 | 第55-58页 |
|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分析原理 | 第58-59页 |
| ·几何形态分析与地表流水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 第59页 |
| ·方法途径的逻辑分析 | 第59-60页 |
| ·精密DEM的生成 | 第60-64页 |
| ·DEM生成方法介绍 | 第61页 |
| ·DEM精度评价 | 第61-62页 |
| ·MADEM的生成 | 第62-64页 |
| ·基于等高线骨架的地形结构线提取法 | 第64-75页 |
| ·高程带层层叠加法及其验证 | 第65-68页 |
| ·区域互补法 | 第68-75页 |
| ·算法分析与结论 | 第75页 |
| ·基于距离变换的几何特性与流线追踪相结合的提取法 | 第75-88页 |
| ·基本思路 | 第75-76页 |
| ·数字地表流线模型的建立 | 第76-81页 |
| ·谷底线的提取 | 第81-85页 |
| ·方法比较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四章 地形结构线的宏结构化 | 第90-109页 |
| ·谷底线的评价 | 第90-94页 |
| ·谷底线评价的一般方法 | 第90-91页 |
| ·谷底线评价指标分析 | 第91-93页 |
| ·本文采用的评价指标及宏结构化思路 | 第93-94页 |
| ·流域结构分析 | 第94-97页 |
| ·流域结构及各要素 | 第95-96页 |
| ·一般流域结构分析的算法 | 第96页 |
| ·本文流域结构分析的内容 | 第96-97页 |
| ·流域结构的拓扑结构 | 第97-99页 |
| ·结点的拓扑结构 | 第98页 |
| ·谷底线的拓扑结构 | 第98-99页 |
| ·汇流区的拓扑结构 | 第99页 |
| ·汇流区分割与汇水量计算 | 第99-102页 |
| ·汇流区分割算法 | 第99-101页 |
| ·汇水量的计算 | 第101-102页 |
| ·宏结构化的具体实现--“分层摘叶”法 | 第102-105页 |
| ·单线宽谷底线集合的若干概念 | 第102-103页 |
| ·“分层摘叶”法的具体实现 | 第103-105页 |
| ·谷底线毛刺的删除与重要谷底线的选取 | 第105-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五章 等高线塑形 | 第109-122页 |
| ·等高线图形化简与结构化等高线塑形 | 第109-110页 |
| ·结构线与等高线弯曲的逻辑匹配 | 第110-115页 |
| ·地形结构线族与等高线族的空间几何关系 | 第110-112页 |
| ·删去一条骨架支线后多边形的变化 | 第112-114页 |
| ·等高线塑形的困难 | 第114-115页 |
| ·“漫水法”求塑形点 | 第115-119页 |
| ·基本思想 | 第115页 |
| ·具体实现 | 第115-119页 |
| ·谷地删除的三种手法 | 第119-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22-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