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原则 | 第11页 |
1.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1-12页 |
第2章 人的因素以及有关安全问题的航运立法 | 第12-17页 |
2.1 航运业中的人为失误 | 第12页 |
2.2 典型案例 | 第12-13页 |
2.3 人为失误的分析 | 第13-14页 |
2.4 与人相关的国际海事公约 | 第14-17页 |
2.4.1 ISM规则 | 第14-15页 |
2.4.2 STCW95公约 | 第15页 |
2.4.3 质量标准体系的法律背景 | 第15-17页 |
第3章 教育领域的质量保证 | 第17-23页 |
3.1 教育中的质量问题 | 第17页 |
3.2 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入质量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8页 |
3.2.1 教育发展的要求 | 第17-18页 |
3.2.2 市场竞争的要求 | 第18页 |
3.2.3 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 第18页 |
3.3 教育和质量 | 第18-20页 |
3.3.1 教育质量 | 第18-19页 |
3.3.2 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 | 第19-20页 |
3.4 教育“产品” | 第20-22页 |
3.4.1 教育“产品”的内涵 | 第20-21页 |
3.4.2 教育“产品”的特点 | 第21页 |
3.4.3 学校“产品”的供应链 | 第21-22页 |
3.5 教育产品的质量观 | 第22-23页 |
第4章 质量标准体系在航海教育中的引入及STCW95公约 | 第23-27页 |
4.1 质量观念在航海教育领域的延伸 | 第23页 |
4.2 航海教育质量保证的原则 | 第23-24页 |
4.3 航海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 第24页 |
4.4 STCW95公约中关于质量标准体系的规定 | 第24-25页 |
4.4.1 公约简介 | 第24-25页 |
4.4.2 公约关于质量保证体系的规定 | 第25页 |
4.5 我国在提高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方面的履约情况 | 第25-27页 |
第5章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的指导模式 | 第27-36页 |
5.1 ISO9000系列标准模式 | 第27-31页 |
5.1.1 ISO 9001标准在航海类院校的适用性分析 | 第27-28页 |
5.1.2 教育质量体系属于ISO 9000系列标准的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5.1.3 基于ISO9001:2000标准的航海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设计 | 第29-30页 |
5.1.4 质量体系要素设计的方法 | 第30-31页 |
5.2 国家质量标准体系模式 | 第31-36页 |
5.2.1 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与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质量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5.2.2 质量体系的内容 | 第32页 |
5.2.3 质量体系的审核 | 第32-34页 |
5.2.4 证后监督 | 第34页 |
5.2.5 审核员 | 第34页 |
5.2.6 实施船员教育、培训、考试、评估和发证质量管理的效果 | 第34-36页 |
第6章 我国航海教育培训和质量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36-48页 |
6.1 中国航海教育的办学体制 | 第36-41页 |
6.1.1 航海教育培训机构 | 第37-39页 |
6.1.2 教育培训体制 | 第39-40页 |
6.1.3 船员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体制 | 第40页 |
6.1.4 海员考试和评估的实施 | 第40-41页 |
6.1.5 适任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的签发 | 第41页 |
6.2 我国航海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情况 | 第41-43页 |
6.2.1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 第42页 |
6.2.2 大连海事大学 | 第42页 |
6.2.3 上海海运学院 | 第42-43页 |
6.2.4 集美大学航运学院 | 第43页 |
6.2.5 武汉理工大学 | 第43页 |
6.3 我国航海院校的质量体系框架 | 第43-48页 |
6.3.1 组织结构 | 第43-44页 |
6.3.2 质量责任和权限 | 第44页 |
6.3.3 资源和人员 | 第44-46页 |
6.3.4 工作程序和质量活动 | 第46-48页 |
第7章 国外航海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借鉴 | 第48-55页 |
7.1 世界海事大学(WMU) | 第48-50页 |
7.1.1 欧洲大学联盟(CRE)评价 | 第48-49页 |
7.1.2 质量标准体系 | 第49-50页 |
7.1.3 质量监督和管理 | 第50页 |
7.2 澳大利亚海事学院(AMC) | 第50-51页 |
7.2.1 管理文件的评审和改进 | 第51页 |
7.2.3 学生调查 | 第51页 |
7.3 美国商业海运学院(USMMA) | 第51-52页 |
7.4 挪威VESTFOLD大学海事研究院的质量体系 | 第52-55页 |
7.4.1 质量体系 | 第52-53页 |
7.4.2 质量循环程序 | 第53-55页 |
第8章 我国航海类院校质量标准体系的问题和困难 | 第55-67页 |
8.1 航海教育的外部环境 | 第55-58页 |
8.1.1 航运业 | 第56页 |
8.1.2 政府主管机关 | 第56-57页 |
8.1.3 相关的教育管理机构 | 第57页 |
8.1.4 我国的海事教育立法的现状 | 第57-58页 |
8.2 海事教育与培训的内部环境 | 第58-62页 |
8.2.1 学生 | 第58-59页 |
8.2.2 教师资源 | 第59-60页 |
8.2.3 质量体系管理 | 第60-62页 |
8.3 未能正确看待质量认证的取得 | 第62-64页 |
8.4 其它的问题 | 第64-67页 |
8.4.1 缺乏质量文化 | 第64-65页 |
8.4.2 缺乏团队精神 | 第65-67页 |
第9章 改进和强化航海类院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 第67-78页 |
9.1 质量文化的建设 | 第67-68页 |
9.2 质量改善 | 第68-74页 |
9.2.1 质量改善的环境 | 第68-69页 |
9.2.2 质量的评估与管理改善 | 第69-72页 |
9.2.3 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 第72-74页 |
9.3 培养团队精神 | 第74-75页 |
9.4 继续教育和培训 | 第75-76页 |
9.5 研究新形势下航海教育的质量保证措施 | 第76-78页 |
9.5.1 激励机制 | 第76页 |
9.5.2 制约机制 | 第76-77页 |
9.5.3 科学的评价机制 | 第77页 |
9.5.4 领导机制 | 第77-78页 |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3页 |
10.1 结论 | 第78-79页 |
10.2 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 第79-80页 |
10.3 具体建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