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概论 | 第7-9页 |
| 第一章 产品形态体验的相关概念阐述 | 第9-17页 |
| ·产品体验之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 第9-10页 |
| ·体验经济时代的人们渴望生活中的多种体验 | 第10-11页 |
| ·产品形态体验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1-13页 |
| ·从心理学方面探讨必要性 | 第11-12页 |
| ·从设计理念方面探讨必要性 | 第12页 |
| ·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必要性 | 第12-13页 |
| ·对于消费者体验的阐述 | 第13-17页 |
| ·体验的定义 | 第13页 |
| ·消费体验 | 第13-15页 |
| ·产品形态体验性界定 | 第15页 |
| ·产品形态体验性与产品语意的关系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产品形态感受性体验研究 | 第17-33页 |
| ·产品形态意味的研究 | 第17-20页 |
| ·关注产品形态本身所表现出的意味 | 第17-19页 |
| ·关注产品形态所再现的事物而呈现的意味 | 第19-20页 |
| ·感官与产品体验性研究 | 第20-22页 |
| ·形态感受性体验的分类 | 第22-24页 |
| ·形态的情感体验(人与物) | 第23页 |
| ·形态的社会性体验(人与物与社会) | 第23-24页 |
| ·产品形态的文化性体验(人与物与文化) | 第24页 |
| ·象形和象征手法是实现产品形态体验的方法基础 | 第24-33页 |
| ·符号学理论对于形态和体验关系的启示 | 第24-26页 |
| ·象形手法和象征手法的关系 | 第26页 |
| ·象形手法和象征手法的应用 | 第26-29页 |
| ·个案分析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产品形态参与性体验研究 | 第33-41页 |
| ·产品参与性 | 第33-35页 |
| ·产品参与性的表现 | 第33-34页 |
| “自助式”产品的出现 | 第33-34页 |
| ·设计理念与产品参与性 | 第34-35页 |
| 交互式设计与产品的参与性 | 第34页 |
| 模块化设计与产品的参与性 | 第34-35页 |
| ·产品形态的参与性体验分类研究 | 第35-37页 |
| ·设计阶段的参与和使用过程的参与(从时间角度分) | 第35页 |
| ·参与创新和参与选择、参与组合安装(从参与程度分) | 第35-37页 |
| 1 参与创新 | 第35-36页 |
| 2 参与选择 | 第36页 |
| 3 参与组合安装 | 第36-37页 |
| ·参与性实现的途径 | 第37-41页 |
| ·模块化的形态组合 | 第37-38页 |
| ·通过可塑性材料的运用实现形态的可参与性体验 | 第38-39页 |
| ·机构的灵活应用实现形态的参与性体验 | 第39页 |
| ·模糊设计与产品的参与性体验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营造产品形态体验性的途径 | 第41-47页 |
| ·设计体验的五大要素以及它给产品设计的启示 | 第41-44页 |
| ·对产品形态设计的启示 | 第41-44页 |
| ·主题的设定 | 第41-42页 |
| ·体验为先的设计理念 | 第42-43页 |
| ·象征象形手法实现形态的意义 | 第43页 |
| ·积极的让使用者参与到形态创造中来 | 第43-44页 |
| ·重视感官的刺激 | 第44页 |
| ·设计实践及感受 | 第44-47页 |
| ·笔者的实践和感受之案例一 | 第44-45页 |
| ·笔者的实践和感受之案例二 | 第45-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设计提案) | 第51-54页 |
| 提案一 | 第51-52页 |
| 提案二 | 第52-53页 |
| 提案三 | 第53-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