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莱芜猪肉质特性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英文缩略词语第14-15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5-47页
 1 猪育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20页
  1.1 优质肉猪的培育第15-16页
  1.2 选择目标与选择性状第16-17页
  1.3 猪的杂交繁育体系第17-18页
  1.4 猪的遗传评定与联合育种第18-19页
  1.5 猪数量性状位点(QTLs)及其在育种中应用概况第19-20页
 2 猪肉质的影响因素及遗传调控第20-31页
  2.1 猪肉质的概念第20-21页
  2.2 猪肉质性状的遗传第21-23页
  2.3 猪肌内脂肪及脂类代谢的调控第23-24页
  2.4 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主基因和候选基因的研究动态第24-31页
 3 分子生物技术在猪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应用第31-38页
  3.1 第一代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第31-32页
  3.2 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第32-33页
  3.3 第三代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第33-34页
  3.4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及其应用第34-35页
  3.5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FQRT-PCR)技术及其应用第35-36页
  3.6 标记辅助选择(MAS)及其在猪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36-37页
  3.7 标记辅助导(MAI)及其在猪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37-38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7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47-125页
 第一章 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的杂交猪胴体品质及肉质特性的研究第47-58页
  1 前言第47-4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2.1 试验猪的选择及分组第48页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8-50页
   2.3 杂交猪胴体及肉质性状杂种优势的计算第50页
   2.4 数值统计分析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3.1 莱芜猪以及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杂交猪的胴体品质第50-51页
   3.2 莱芜猪以及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杂交猪肉品的理化特性第51-52页
   3.3 莱芜猪以及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杂交猪肉品的食用营养特性第52页
   3.4 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的杂交猪胴体及肉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第52-55页
  4 讨论和结论第55-56页
   4.1 不同血缘结构对猪胴体品质性状的影响第55页
   4.2 不同血缘结构对猪肉品品质性状的影响第55-56页
   4.3 关于优质肉猪生产中莱芜猪的合理利用第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二章 莱芜猪肉质特性及肌肉胶原蛋白的发育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第58-71页
  1 前言第58-5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59-61页
   2.1 试验猪的来源和分组第59页
   2.2 试验猪肉质性状的测定第59页
   2.3 胶原蛋白含量及性质的测定第59-61页
   2.4 结果统计分析第6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1-67页
   3.1 不同体重莱芜猪肌肉胶原蛋白的含量及性质第61-63页
   3.2 不同体重莱芜猪的肉质特性第63-65页
   3.3 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及性质与肉质特性的相关关系第65-67页
  4 讨论和结论第67-69页
   4.1 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及性质的发育性变化第67-68页
   4.2 肌内脂肪的发育性变化及其与肉质特性的关系第68页
   4.3 肌肉胶原蛋白的发育性变化与肉质特性的关系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三章 莱芜猪和四个引入猪种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关系的研究第71-88页
  1 前言第71-7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2.1 试验猪的选择及取样第72页
   2.2 研究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第72-73页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3-74页
   2.4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第74页
   2.5 H-FABP基因的PCR-RFLPs检测第74-75页
   2.6 肌内脂肪含量的分析第75页
   2.7 统计分析方法第75-7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6-83页
   3.1 H-FABP基因PCR扩增的产物电泳结果第76页
   3.2 H-FABP基因的RFLPs结果第76-78页
   3.3 各猪种H-FABP基因的PCR-RFLPs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第78-80页
   3.4 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第80-81页
   3.5 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第81-83页
  4 讨论与结论第83-86页
   4.1 关于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的条件第83-84页
   4.2 关于猪H-FABP基因的PCR-RFLPs及遗传特性第84-85页
   4.3 猪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四章 莱芜猪和四个引入猪种A-FABP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关系的研究第88-107页
  1 前言第88-8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9-94页
   2.1 试验猪的选择及取样第89页
   2.2 研究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第89-91页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浓度和纯度的检测第91页
   2.4 A-FABP基因的微卫星DNA多态性检测第91-92页
   2.5 A-FABP基因微卫星位点的克隆测序第92-94页
   2.6 肌内脂肪含量的分析第94页
   2.7 统计分析方法第9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4-102页
   3.1 A-FABP基因PCR扩增的产物电泳结果第94-95页
   3.2 A-FABP基因的微卫星多态性检测结果第95-96页
   3.3 A-FABP基因微卫星多态性片段的克隆及鉴定第96-97页
   3.4 A-FABP基因微卫星DNA片段的序列分析第97-98页
   3.5 各猪种A-FABP基因的微卫星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第98-100页
   3.6 A-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第100-101页
   3.7 A-FABP基因微卫星(CA)_n位点的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第101-102页
  4 讨论与结论第102-105页
   4.1 关于A-FABP基因微卫星位点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第102-103页
   4.2 关于猪A-FABP基因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特性第103-104页
   4.3 猪A-FABP基因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五章 莱芜猪A-FABP和H-FABP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与肌内脂肪关系的研究第107-125页
  1 前言第107-10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08-112页
   2.1 试验猪的选择及取样第108页
   2.2 研究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第108-110页
   2.3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的试验方法与步骤第110-111页
   2.4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FQRT-PCR)的试验方法与步骤第111-112页
   2.5 肌内脂肪含量的分析第112页
   2.6 统计分析方法第11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12-119页
   3.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第112页
   3.2 荧光定量反转录PCR反应条件优化第112-113页
   3.3 持家基因在荧光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第113页
   3.4 A-FABP基因的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结果第113-116页
   3.5 H-FABP基因的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结果第116-119页
   3.6 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的表达量与IMF含量和体重之间的相关分析第119页
  4 讨论与结论第119-123页
   4.1 关于FQRT-PCR结果的可靠性和持家基因在FQRT-PCR定量中的应用第119-120页
   4.2 目的基因A-FABP在猪的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第120-121页
   4.3 目的基因H-FABP在猪的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第121页
   4.4 猪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的差异表达与肌内脂肪的关系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全文结论第125-127页
作者简历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
下一篇:光学薄膜折射率和厚度测试技术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