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 收获前穗发芽的抗性机制 | 第10-14页 |
·穗发芽的抗性机理 | 第10-11页 |
·α-淀粉酶活性与收获前穗发芽 | 第11-12页 |
·种皮色级、穗型与收获前穗发芽 | 第12页 |
·籽粒含水量、吸水速率与收获前穗发芽 | 第12-13页 |
·颖壳对收获前穗发芽的抑制作用 | 第13页 |
·激素ABA和GA与收获前穗发芽 | 第13-14页 |
·其它因素与收获前穗发芽 | 第14页 |
2 收获前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 | 第14-21页 |
·水稻籽粒休眠的遗传 | 第14-17页 |
·收获前穗发芽的抗性遗传 | 第17-19页 |
·籽粒休眠性与收获前穗发芽性的关系 | 第19-21页 |
3 化学调控技术控制收获前穗发芽 | 第21-23页 |
·多效唑控制穗发芽 | 第21页 |
·穗萌抑制剂控制穗发芽 | 第21-22页 |
·外源ABA控制穗发芽 | 第22-23页 |
4 作物抗穗发芽育种研究 | 第23-26页 |
·穗发芽抗性鉴定的时期 | 第23页 |
·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抗穗发芽的育种途径与方法 | 第24-26页 |
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用于休眠性筛选的32个保持系和40个恢复系 | 第27页 |
·南京农大水稻所筛选出的四个强休眠籼型品种 | 第27页 |
·用于育种改良的弱休眠品种 | 第27页 |
·用于成对鉴定的不育系、保持系和休眠性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材料 | 第27-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保持系和恢复系休眠性的筛选 | 第28页 |
·去除颖壳发芽率的测定 | 第28页 |
·水稻收获时休眠性遗传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 第28-30页 |
·不同休眠性材料组配F_1的方式 | 第28-29页 |
·易穗发芽材料与四个IRRI水稻品种的组配方式及后代处理 | 第29页 |
·双列杂交组配 | 第29页 |
·不育系种子的获得及近等基因系发芽测定 | 第29-30页 |
·四个IRRI水稻品种基本性状考察 | 第30页 |
·田间种植方式及成对测交 | 第30页 |
·双列杂交分析的遗传模型 | 第30页 |
·模型选择准则 | 第30-31页 |
·平均残差平方和准则(剩余方差)RMSq | 第30-31页 |
·修正复相关系数 | 第31页 |
·预测偏差的方差准则BMS | 第31页 |
·平均预测均方误差准则Sq | 第31页 |
·AIC准则 | 第31页 |
·BIC准则 | 第31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1 本实验筛选方法的设定、休眠品种的筛选及颖壳对休眠的影响 | 第32-41页 |
·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筛选时间和简单筛选方法的确定 | 第32-36页 |
·恢复系和保持系(含部分不育系)收获时休眠性的筛选 | 第36-39页 |
·颖壳对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2 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的遗传研究 | 第41-49页 |
·水稻休眠性不同材料组配F_1(F_2种子)的发芽表现 | 第41-42页 |
·四个IRRI水稻品种与Ⅱ328、冈46B组配F_3及BC_1F_2的发芽表现 | 第42-46页 |
·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 第46-48页 |
·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的细胞质效应研究 | 第48-49页 |
3 四个IRRI水稻品种收获时休眠性(穗发芽抗性)的育种应用 | 第49-54页 |
·四个IRRI水稻品种的基本性状 | 第49-51页 |
·四个IRRI水稻品种后代的抗穗发芽育种潜力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8页 |
1 关于收获时休眠性鉴定方法的讨论 | 第54页 |
2 水稻穗发芽抗性亲本的选择 | 第54-55页 |
3 水稻穗发芽与种子休眠性 | 第55页 |
4 关于水稻收获时休眠性遗传的讨论 | 第55-56页 |
5 抗穗发芽育种鉴定世代的讨论 | 第56页 |
6 不同生态区下品种特性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7 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