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当代测绘学发展与空间信息工程 | 第12-14页 |
|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概况 | 第14-15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标准、法规政策体系 | 第18-1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系统科学与系统方法论 | 第20-28页 |
| ·系统科学 | 第20-21页 |
| ·一般系统论 | 第21-22页 |
| ·系统工程 | 第22-23页 |
| ·系统论中的空间信息概念 | 第23-27页 |
| ·信息工程原理 | 第27-28页 |
| ·研究的思路、体系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 ·研究体系 | 第29-30页 |
| ·研究技术路 | 第30-31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的理论探索 | 第33-54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空间信息哲学探索 | 第33-38页 |
| ·信息与城市系统 | 第33-34页 |
| ·“信息三角”模型 | 第34-35页 |
| ·认知全过程模型与信息涌现 | 第35-38页 |
| ·空间信息的认知方法 | 第38-45页 |
| ·空间信息认知的意义 | 第38页 |
| ·地球空间数据认知 | 第38-40页 |
| ·空间信息认知方法论 | 第40-42页 |
| ·空间信息的认知过程模型 | 第42-45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概念 | 第45-52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概念 | 第45-46页 |
| ·框架构成 | 第46-47页 |
| ·空间信息工程的工程定义 | 第47-48页 |
| ·工程的基本要素 | 第48-50页 |
| ·总体建设策略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动力学过程 | 第54-69页 |
| ·引方 | 第54页 |
| ·城市空间系统动力学过程 | 第54-58页 |
|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54-55页 |
| ·城市空间系统 | 第55-56页 |
| ·社会发展系统动力学原理模型 | 第56页 |
| ·城市空间系统动力学过程 | 第56-58页 |
| ·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动力学演化机理 | 第58-62页 |
| ·城市空间数据的时态特性 | 第58-60页 |
| ·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动力学过程模型 | 第60-62页 |
| ·框架空间数据库动态稳定工作流 | 第62-68页 |
| ·空间数据库动态稳定性原理 | 第62-64页 |
| ·城市框架数据库动态分析 | 第64-65页 |
| ·空间数据变化的反馈机制 | 第65-66页 |
| ·城市框架数据库更新操作的内容 | 第66页 |
| ·框架数据库动态稳定工作流模式 | 第66-67页 |
| ·效益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城市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方法 | 第69-99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空间数据总体规划方法 | 第69-72页 |
| ·空间数据总体规划的时机 | 第69-70页 |
| ·并行工程 | 第70-71页 |
| ·空间信息并行工程方法 | 第71-72页 |
| ·分析现有过程 | 第72-79页 |
| ·城市空间数据流调查与分析 | 第72-75页 |
| ·空间信息现状调查 | 第75-76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76-79页 |
| ·决策 | 第79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流模型 | 第79-87页 |
| ·改进基本建设管理过程 | 第79-80页 |
| ·空间信息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规划 | 第80-81页 |
| ·集中式框架组织结构 | 第81页 |
| ·分布式框架组织结构 | 第81-83页 |
| ·空间数据的利益关系调整 | 第83-85页 |
| ·空间信息CIO机制 | 第85-87页 |
| ·空间信息共享技术实现与数据库建立 | 第87-98页 |
| ·空间信息共享技术概述 | 第87-89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共享技术实现 | 第89-90页 |
| ·城市框架数据库内容 | 第90-91页 |
| ·各种类型数据库结构的分析 | 第91-94页 |
| ·数据组织模式 | 第94-96页 |
| ·胶州城市基础框架数据库的建立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五章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实践 | 第99-124页 |
| ·引言 | 第99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体系 | 第99-103页 |
| ·信息工程与空间信息工程 | 第99-100页 |
| ·空间信息工程的解决方案 | 第100-102页 |
| ·空间信息工程方法体系 | 第102-103页 |
|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建设方法实践 | 第103-106页 |
| ·工程概述 | 第103-105页 |
| ·多源数据采集并行工程方法可行性 | 第105-106页 |
| ·技术工艺流程设计 | 第106页 |
| ·图形数据格式一体化转换技术 | 第106-115页 |
| ·DWG到GIS一体化转换过程 | 第106-108页 |
| ·文本文件格式的转换 | 第108-109页 |
| ·数据库(.mdb)格式的转换 | 第109-110页 |
| ·符号库与符号化显示 | 第110-113页 |
| ·数据整合 | 第113-115页 |
| ·多源数据集成综合应用系统开发 | 第115-121页 |
| ·用可视化编程语言与GIS组件进行开发 | 第115-116页 |
| ·多源数据集成技术 | 第116-117页 |
| ·主要功能简介 | 第117-120页 |
| ·城市三维虚拟现实浏览系统开发 | 第120-121页 |
| ·主要技术成果概述 | 第121-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 ·总结 | 第124-125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6-137页 |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37-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