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 第1-10页 |
| 一、 交通肇事罪基本问题探讨 | 第10-30页 |
| (一) 交通肇事罪的概述 | 第10-21页 |
| 1 、交通肇事罪的沿革 | 第10-11页 |
| 2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 3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 第12-21页 |
| (1) 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认定 | 第12-15页 |
| (2) 交通肇事罪客体的认定 | 第15-17页 |
| (3)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 | 第17-19页 |
| (4)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19-21页 |
| (二) 交通肇事能否引起救助义务 | 第21-23页 |
| (三) 信赖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 1 、信赖原则之概述 | 第23-25页 |
| 2 、信赖原则在我国交通肇事罪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 (四) 责任推定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适用 | 第27-30页 |
| 二、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若干问题探讨 | 第30-46页 |
| (一) “因逃逸致人死亡”概述 | 第30-35页 |
| 1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界定 | 第30-31页 |
| 2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 第31-33页 |
| 3 、交通肇事中“逃逸”的种类及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联系 | 第33-35页 |
| (二) 交通肇事中“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 | 第35-37页 |
| (三) 交通肇事罪与其它相关犯罪的界限 | 第37-42页 |
| 1 、交通肇事罪与因逃逸而致人重伤或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界定 | 第37-39页 |
| 2 、交通肇事罪与因逃逸而致人重伤或死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 | 第39-41页 |
| 3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定 | 第41-42页 |
| (四) 理论上及实践中出现的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形及定性 | 第42-46页 |
| 三、 交通肇事罪中共犯问题研究 | 第46-50页 |
| (一) 交通肇事罪共犯的提起 | 第46-47页 |
| (二) 交通肇事罪共犯质疑 | 第47-50页 |
| 四、 中外交通肇事逃逸比较研究及立法建议 | 第50-54页 |
| (一) 中外交通肇事逃逸规定之比较 | 第50-51页 |
| (二) 我国学界存在的几种主张 | 第51-52页 |
| (三) 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的构建及设立的意义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