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7页 |
| 一、 共同伦理:人类和睦共处的基础 | 第7-14页 |
| (一) “共同伦理”的含义及特征 | 第7-9页 |
| (二) “共同伦理”存在的依据 | 第9-12页 |
| (三) 对“共同伦理”质疑的辩护 | 第12-14页 |
| 二、 共同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全球视野 | 第14-19页 |
| (一)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精神 | 第14-15页 |
| (二) 上海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上海人 | 第15-17页 |
| (三) 人类活动范围的世界化走向需要教育实现价值转向 | 第17-19页 |
| 三、 共同伦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9页 |
| (一) 共同伦理教育的目的:学会共同生活 | 第19-20页 |
| (二) 共同伦理教育的内容 | 第20-29页 |
| 1 理解教育 | 第20-22页 |
| 2 尊重教育 | 第22-24页 |
| 3 关心教育 | 第24-26页 |
| 4 诚信教育 | 第26-28页 |
| 5 合作教育 | 第28-29页 |
| 四、 共同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29-36页 |
| (一) 学科教学 | 第30-33页 |
| 1 历史 | 第30-31页 |
| 2 地理、生物、自然常识等自然学科 | 第31页 |
| 3 语文 | 第31-32页 |
| 4 外语 | 第32页 |
| 5 政治 | 第32页 |
| 6 音乐、美术、体育等艺体学科 | 第32-33页 |
| (二) 校内外生活实践 | 第33-35页 |
| 1 校园生活 | 第34-35页 |
| 2 社会实践 | 第35页 |
| (三) 计算机网络 | 第35-36页 |
| 五、 共同伦理教育中几对关系的辨析 | 第36-42页 |
| (一) 民族性与共同性 | 第36-37页 |
| (二) 传统性与现代性 | 第37-38页 |
| (三) 共同伦理与文化霸权 | 第38-40页 |
| (四) 共同伦理与主流价值观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后记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