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中子源系统核发热和冷中子增益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页 |
| ·热中子、冷中子和超冷中子 | 第7-8页 |
| ·冷中子源装置及其应用 | 第8-10页 |
| ·CARR冷中子源 | 第10-12页 |
| ·核发热和冷中子增益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和计算方法 | 第1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计算方法 | 第14-22页 |
| ·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影响核发热的因素 | 第24-32页 |
| ·慢化剂种类 | 第24-26页 |
| ·冷包材料 | 第26-29页 |
| ·冷包形状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冷中子增益问题研究 | 第32-43页 |
| ·慢化剂厚度 | 第32-34页 |
| ·冷包材料 | 第34-35页 |
| ·正氢和仲氢的比例 | 第35-38页 |
| ·冷中子增益 | 第38-43页 |
| 第五章 核发热和冷中子增益的相互关系 | 第43-49页 |
| ·冷源垂直孔道位置 | 第43-47页 |
| ·冷包尺寸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9-52页 |
| ·冷中子源重要性及本论文的意义 | 第49页 |
| ·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计算方法 | 第49页 |
| ·影响核发热的因素 | 第49-50页 |
| ·冷中子增益问题 | 第50-51页 |
| ·核发热和增益的相互关系 | 第51页 |
| ·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1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