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1.1 重金属对植物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 第9-10页 |
1.1.2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理研究 | 第10页 |
1.1.3 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植物细胞凋亡的一般特征 | 第11页 |
1.2.2 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 第11页 |
1.2.3 逆境胁迫反应下的细胞凋亡 | 第11-12页 |
1.2.4 植物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 第12-13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4-18页 |
2.1 植物材料的采集与培养 | 第14页 |
2.2 生理指标 | 第14-15页 |
2.2.1 叶绿素含量及a/b比值的测定 | 第14页 |
2.2.2 酶液的制备 | 第14页 |
2.2.3 SOD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2.2.4 POD活性的测定 | 第14-15页 |
2.2.5 CAT活性的测定 | 第15页 |
2.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2.7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2.8 ROS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2.9 MDA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3 超微结构 | 第15页 |
2.4 DNA损伤分析 | 第15-18页 |
2.4.1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15-16页 |
2.4.2 DNA电泳分析 | 第16页 |
2.4.3 RAPD反应条件筛选 | 第16页 |
2.4.4 随机引物筛选 | 第16页 |
2.4.5 RAPD检测 | 第16-17页 |
2.4.6 TUNEL检测 | 第17-18页 |
3 结果 | 第18-32页 |
3.1 Hg~(2+)、Cd~(2+)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8-24页 |
3.1.1 外部形态 | 第18页 |
3.1.2 叶绿素含量及a/b比值 | 第18-19页 |
3.1.3 SOD活性 | 第19-20页 |
3.1.4 POD活性 | 第20页 |
3.1.5 CAT活性 | 第20-21页 |
3.1.6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1-22页 |
3.1.7 脯氨酸含量 | 第22-23页 |
3.1.8 ROS含量 | 第23-24页 |
3.2 Hg~(2+)、Cd~(2+)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第24-25页 |
3.2.1 对照叶细胞 | 第24页 |
3.2.2 Hg~(2+)、Cd~(2+)单离子污染 | 第24页 |
3.2.3 Hg~(2+)、Cd~(2+)复合污染 | 第24-25页 |
3.3 Hg~(2+)、Cd~(2+)污染下浮萍叶细胞DNA及抗氧化酶系的损伤 | 第25-32页 |
3.3.1 DNA的质量检测 | 第25页 |
3.3.2 DNA电泳分析 | 第25-26页 |
3.3.3 RAPD反应条件筛选 | 第26-28页 |
3.3.3.1 模板DNA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26页 |
3.3.3.2 反应体积对RAPD的影响 | 第26页 |
3.3.3.3 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RAPD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3.4 引物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27页 |
3.3.3.5 dNTP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27页 |
3.3.3.6 Mg~(2+)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4 RAPD引物的筛选 | 第28-29页 |
3.3.5 DNA损伤的RAPD检测 | 第29-30页 |
3.3.6 细胞核DNA断裂程度的TUNEL检测 | 第30页 |
3.3.7 抗氧化酶系的损伤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8页 |
4.1 Hg~(2+)、Cd~(2+)污染对浮萍的毒害作用 | 第32-34页 |
4.2 Hg~(2+)、Cd~(2+)复合污染对浮萍的毒害作用 | 第34-35页 |
4.3 Hg~(2+)、Cd~(2+)污染下浮萍叶细胞凋亡机制初探 | 第35-37页 |
4.4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6页 |
图版说明 | 第46-51页 |
图版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