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23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2-13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5页 |
二、 治疗和观察方法 | 第15-19页 |
(一) 药物组成 | 第15-16页 |
(二) 用药方法与疗程 | 第16页 |
(三) 观察项目与方法 | 第16-18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五)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三、 治疗结果 | 第19-23页 |
(一)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第19-20页 |
(二) 两组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胃粘膜及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比较 | 第21页 |
(四) 两组Hp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五) 两组消化性溃疡疗效的比较 | 第22页 |
(六) 两组不同证型疗效的比较 | 第22页 |
(七) 不良反应 | 第22-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25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一) 药品 | 第23页 |
(二) 动物 | 第23页 |
(三) 试剂 | 第23页 |
(四) 仪器 | 第23页 |
二、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3-25页 |
(一) 口腔粘膜刺激试验 | 第23-24页 |
(二) 抗苯酚致仓鼠口腔粘膜损伤试验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0页 |
一、 Hp感染 | 第25页 |
二、 Hp相关性胃病的病因病机 | 第25-27页 |
三、 治法研讨 | 第27-28页 |
四、 临床和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附录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黄连的研究进展 | 第36-43页 |
一、 药理研究 | 第36-39页 |
(一) 抗微生物作用 | 第36-37页 |
(二)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37页 |
(三) 抗炎及抗血栓形成 | 第37页 |
(四) 对钙、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37页 |
(五) 降血糖作用 | 第37-38页 |
(六) 抗溃疡作用 | 第38页 |
(七) 抗癌作用 | 第38页 |
(八)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第38-39页 |
二、 临床研究 | 第39-43页 |
(一) 抗菌作用 | 第39页 |
(二) 治疗口腔溃疡 | 第39页 |
(三)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 第39页 |
(四) 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 第39-43页 |
口腔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 第43-50页 |
一、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史 | 第43页 |
二、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 第43-45页 |
(一) 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 第43-44页 |
(二)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 | 第44页 |
(三) 多聚酶链反应(PCR) | 第44页 |
(四) ~(13)C、~(14)C-尿素呼吸诊断试验 | 第44-45页 |
(五) 细菌培养 | 第45页 |
(六) 组织学染色 | 第45页 |
三、 幽门螺杆菌治疗 | 第45-50页 |
(一) 西药治疗 | 第46页 |
(二) 中医药治疗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