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2 米契尔的生平与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3 米契尔的主要研究与思想 | 第17-48页 |
·主要观点概述 | 第17-18页 |
·米契尔关于满足延宕的研究 | 第18-23页 |
·满足延宕研究的范例 | 第18页 |
·影响做出满足延宕选择的因素 | 第18-19页 |
·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 第19页 |
·对影响延宕等待过程的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19-21页 |
·注意转移的作用 | 第19-20页 |
·认知的作用 | 第20-21页 |
·儿童对延宕规律的元认知 | 第21-22页 |
·早期延宕行为与后期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满足延宕的热/冷系统结构 | 第22-23页 |
·启示 | 第23页 |
·米契尔对传统人格研究方法的批判 | 第23-27页 |
·对心理动力理论的批判 | 第23-24页 |
·对传统特质理论的批判 | 第24-27页 |
·对传统行为主义观点的批判 | 第27页 |
·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 | 第27-31页 |
·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 | 第28页 |
·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 | 第28-29页 |
·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预期 | 第29-30页 |
·主观刺激价值 | 第30页 |
·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 | 第30-31页 |
·认知原型方法 | 第31-35页 |
·对人分类的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对情境分类的实验研究 | 第34-35页 |
·人与情境的联系 | 第35页 |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 第35-44页 |
·认知-情感单元 | 第36-37页 |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的实质 | 第37-38页 |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的假设 | 第38-39页 |
·人格系统稳定性的行为表现 | 第39-41页 |
·认知-情感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系统、状态、特质与动力 | 第41-42页 |
·调和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矛盾 | 第42-44页 |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 第44-48页 |
·心理治疗观 | 第44-45页 |
·满足延宕范例的某些应用研究 | 第45-46页 |
·与拒绝敏感性有关的研究 | 第46-47页 |
·关于儿童的自我管理 | 第47-48页 |
4 对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 第48-60页 |
·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50-57页 |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 第57-60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