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历史沿革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4页 |
| ·信托业的起源和发展 | 第8-9页 |
| ·信托的起源 | 第8-9页 |
| ·信托业在国外的发展 | 第9页 |
|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 ·中国信托业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分析 | 第10-11页 |
| ·长期缺乏法律规范和保护 | 第10-11页 |
| ·传统的思维模式阻碍了信托业的创新 | 第11页 |
| ·体制和环境上的缺陷 | 第11页 |
| ·信托业的现实和出路 | 第11-14页 |
| ·信托业的现实情况 | 第11-12页 |
| ·问题和出路 | 第12-14页 |
| 第2章 如何理解信托行业及其特点 | 第14-20页 |
| ·信托的概念和信托的本质 | 第14-15页 |
| ·信托的概念 | 第14页 |
| ·信托的本质 | 第14-15页 |
| ·信托的职能与作用 | 第15-16页 |
| ·财产管理职能 | 第15-16页 |
| ·融通各种资本的职能 | 第16页 |
| ·社会投资职能 | 第16页 |
| ·协调经济关系,提供信任、信息与咨询 | 第16页 |
| ·信托业及信托产品的特点 | 第16-20页 |
| ·信托业的特点 | 第16-18页 |
| ·信托产品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的特点 | 第18-20页 |
| 第3章 “一法两规”给出了我国信托业的创新空间 | 第20-30页 |
| ·什么是“一法两规”及其立法过程 | 第20-21页 |
| ·对法规内容的简单介绍及比较 | 第21-25页 |
| ·信托法规中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 ·信托法规及其历史比较 | 第22-25页 |
| ·对“一法两规”的立法思想的分析 | 第25-30页 |
| ·确立和规范财产的信托管理制度 | 第26页 |
| ·突出信托财产的私募性质和运用的灵活性 | 第26-28页 |
| ·维护信托财产安全,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28页 |
| ·鼓励信托业进行探索和创新 | 第28-30页 |
| 第4章 依据“一法两规”结合信托特点创新信托产品 | 第30-54页 |
| ·开创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投资方向 | 第30-41页 |
| ·发展以MBO业务为代表的股权投资产品创新 | 第30-32页 |
|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BOT项目等产业投资基金业务 | 第32-35页 |
| ·开发TOT受益权投资产品,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道路 | 第35-38页 |
| ·发展以医疗设备租赁为典型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产品 | 第38-39页 |
| ·开展以烂尾楼清理为代表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 第39-41页 |
| ·进行信托产品融资对象和融资方式上的创新 | 第41-50页 |
| ·结合信托优势,大力开展财产和各种权利的融资创新 | 第41-46页 |
| ·借鉴伞形基金模式,探索创立信托合约的流通渠道 | 第46-48页 |
| ·积极与传统金融行业合作,加强信托行业的融资能力 | 第48-50页 |
| ·结合投融资方式,进行信托收益分配方式的改革 | 第50-54页 |
| ·突破以固定比例提取信托报酬的收益分配方式 | 第50-51页 |
| ·突破单一的货币收益分配形式 | 第51-54页 |
| 第5章 精图大厦信托项目对我们的启示 | 第54-60页 |
| ·精图大厦项目的背景 | 第54-55页 |
| ·精图大厦项目的信托运作方式 | 第55-58页 |
| ·精图大厦信托项目的启示 | 第58-6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 ·信托产品的创新依据:主要行业特点及其法律条款 | 第60页 |
| ·对信托产品投资模式创新方向的总结 | 第60-61页 |
| ·对配套的信托融资模式的总结 | 第61页 |
| ·集合投融资模式进行的分配模式创新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