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 1 真空断路器的主要特点 | 第8-9页 |
1. 2 真空断路器发展状况 | 第9-11页 |
1. 3 国内真空断路器发展 | 第11页 |
1. 4 断路器的状态检修技术 | 第11页 |
1. 5 课题目的及本人所作工作 | 第11-13页 |
2 真空断路器相关理论 | 第13-25页 |
2. 1 真空中的电击穿理论 | 第13-18页 |
2. 1. 1 真空间隙的绝缘强度和电击穿 | 第13-16页 |
2. 1. 2 影响真空击穿的各种因素 | 第16-18页 |
2. 2 真空电弧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2. 2. 1 真空电弧的阴极斑点 | 第18-20页 |
2. 2. 2 真空电弧的电压特性 | 第20-22页 |
2. 2. 3 真空电弧的阳极斑点 | 第22页 |
2. 3 真空电弧熄灭后的绝缘恢复特性和熄弧原理 | 第22-24页 |
2. 3. 1 弧后绝缘介质恢复过程的分析 | 第22-23页 |
2. 3. 2 真空电流的弧后电流和过零现象 | 第23页 |
2. 3. 3 电力能强迫开断后的绝缘恢复特性 | 第23-24页 |
2. 4 小结 | 第24-25页 |
3 断路器电寿命检测技术 | 第25-40页 |
3. 1 影响真空断路器电寿命的主要因素 | 第25-27页 |
3. 1. 1 触头的电寿命 | 第25-26页 |
3. 1. 2 灭弧室的绝缘损坏 | 第26-27页 |
3. 2 真空断路器电寿命的试验判据 | 第27-31页 |
3. 2. 1 燃弧时间 | 第28页 |
3. 2. 2 关于首开极在三相中的分布情况 | 第28-31页 |
3. 3 触头电寿命检测具体方法 | 第31-38页 |
3. 3. 1 能量-电寿命法 | 第31-33页 |
3. 3. 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3-38页 |
3. 4 小结 | 第38-40页 |
4 真空断路器开断参数的监测与记录 | 第40-57页 |
4. 1 装置的功能 | 第40页 |
4. 2 断路器开断参数监测仪硬件设计 | 第40-43页 |
4. 2. 1 各部分功能详解 | 第40-43页 |
4. 3 断路器开断参数监测仪软件设计 | 第43-56页 |
4. 3. 1 软件系统特点 | 第43-44页 |
4. 3. 2 在windowsNT下实时数据采集的实现 | 第44-46页 |
4. 3. 3 真空断路器开断参数监测仪软件结构 | 第46-52页 |
4. 3. 4 实时数据库设计 | 第52-56页 |
4. 4 小结 | 第56-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