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0页 |
2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讨 | 第10-22页 |
2.1 有关丹霞地貌的概念 | 第10-12页 |
2.2 几种旅游开发理念和思想 | 第12页 |
2.3 相关旅游开发理论分析 | 第12-18页 |
2.3.1 旅游圈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2.3.2 点轴式开发理论 | 第13-14页 |
2.3.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5页 |
2.3.5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 第15-16页 |
2.3.6 旅游符号学理论 | 第16-18页 |
2.4 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思路与模式 | 第18页 |
2.5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技术支持 | 第18-22页 |
2.5.1 旅游开发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第18-20页 |
2.5.2 丹霞地貌信息图谱(Geom-Info-TUPU)构建 | 第20页 |
2.5.3 旅游产品昂谱(RMP)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2.5.4 旅游地形象策划(TDIS)模式 | 第21-22页 |
3. 甘肃省丹霞地貌资源赋存条件与旅游价值分析 | 第22-33页 |
3.1 甘肃省丹霞地貌分布大势 | 第22-25页 |
3.2 甘肃丹霞地貌发育条件及形态特征 | 第25-29页 |
3.2.1 发育条件 | 第25-26页 |
3.2.2 形态特征 | 第26-29页 |
3.3 丹霞地貌是甘肃省重要的构景地貌资源之一 | 第29-33页 |
3.3.1 丹霞地貌本身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景观 | 第29-30页 |
3.3.2 丹霞地貌是甘肃省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 | 第30-32页 |
3.3.3 丹霞地貌区多是甘肃省的主要旅游景区 | 第32-33页 |
4.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 第33-54页 |
4.1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 第33-35页 |
4.1.1 石窟与丹霞相伴,开发利用时间较长 | 第33页 |
4.1.2 丹霞地貌景观独特,多已辟为旅游胜地 | 第33-34页 |
4.1.3 以丹霞地貌为产品骨架开发的景区极少 | 第34页 |
4.1.4 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高 | 第34页 |
4.1.5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观念有待转换,认识尚未统一 | 第34-35页 |
4.2 甘肃省丹霞地貌景观综合体的构建 | 第35-38页 |
4.2.1 构建原则 | 第35-37页 |
4.2.2 分区方案 | 第37-38页 |
4.3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第38-41页 |
4.3.1 建立目标层次结构 | 第38页 |
4.3.2 权重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3.3 主要景区(点)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 第39-41页 |
4.4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构思 | 第41-52页 |
4.4.1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第41-43页 |
4.4.2 丹霞地貌旅游地形象策划 | 第43-44页 |
4.4.3 旅游市场开拓与促销 | 第44-48页 |
4.4.4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 第48-50页 |
4.4.5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线路设计 | 第50-52页 |
4.5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52-54页 |
4.5.1 尽快理顺管理机制 | 第52页 |
4.5.2 尽快制定全省旅游规划 | 第52-53页 |
4.5.3 旅游产品定位须有新的视角 | 第53页 |
4.5.4 科学规划,有效开发,持续发展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