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中国人性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前言 | 第5-10页 |
第一章 人性之辩的话语空间 | 第10-17页 |
第一节 轴心时代的历史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轴心时代的中国社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人性之辩繁兴的原因 | 第12-14页 |
第四节 轴心时代人性论概述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孔子对人性善的信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孔子对人性感兴趣吗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析“性相近,习相远”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孔子对人性善的信仰 | 第19-22页 |
第四节 性善与欲利是否矛盾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孟子性善论成长历程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性善理论的文化积淀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儒家性善理论的接力 | 第25-28页 |
第三节 诘难中成长的性善论 | 第28-29页 |
第四节 人性善的悖论和蕴奥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荀子对人性恶的理解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性恶理论的内在矛盾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性恶理论的运思路径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性恶论与欲寡论之别 | 第35-38页 |
第五章 人性由善而恶再到善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对善和恶的不同理解 | 第38页 |
第二节 原初的人性至善完满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现时的人性存在缺陷 | 第40-42页 |
第四节 从恶复归到善的路径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温润润的人性自利论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墨子基本思想是兼爱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墨子的人性观是自利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染丝说与人性自利论 | 第48-50页 |
第七章 凉冰冰的人性自利论 | 第50-56页 |
第一节 儒法人性观点的差别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韩非子人性论的给养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韩非子人性论的内涵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