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一、 现代化的内涵 | 第7-11页 |
(一) 国内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第7-8页 |
(二) 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 第8-11页 |
1. 国外学术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 | 第8-9页 |
(1) 西化论 | 第8-9页 |
(2) 工业化论 | 第9页 |
(3) 过程论 | 第9页 |
2. 我国学者对于现代化的定义 | 第9-10页 |
3. 现代化研究范围及表现特征 | 第10-11页 |
二、 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21页 |
(一) 国外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 定性评价 | 第12-13页 |
2. 定量评价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 国家宏观研究院制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 第14-16页 |
2. 国家计委对我国现代化标准和进程的标准判断。 | 第16-17页 |
(三) 第二次现代化 | 第17-21页 |
1. 概述 | 第17-19页 |
2. 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3. 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4. 评价方法 | 第21页 |
三、 河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综合评价 | 第21-46页 |
(一) 目前河南省情 | 第21-27页 |
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2页 |
2. 三次产业结构 | 第22-24页 |
3. 城市化水平 | 第24-25页 |
4. 经济外向度 | 第25-27页 |
5. 知识经济水平 | 第27页 |
(二) 当前河南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 | 第27-30页 |
(三) 河南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46页 |
1. 概述 | 第30-31页 |
2. 河南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1-32页 |
3. 综合评价法 | 第32-40页 |
Ⅰ 各项遴选指标涵义简要分析 | 第32-36页 |
Ⅱ 至2000年河南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判断 | 第36-40页 |
4. 第二次现代化评定标准及体系 | 第40-46页 |
(1). 评估指标分为4大类16个具体指标: | 第40-41页 |
(2). 评估过程: | 第41-43页 |
(3). 主要结果 | 第43-45页 |
(4). 第二次现代化程度评价 | 第45-46页 |
四、 未来河南现代化进程判断 | 第46-57页 |
(一) 第一次现代化进程 | 第46-50页 |
(二) 第二次现代化进程 | 第50-51页 |
(三)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 第51-55页 |
1. 未来河南经济发展环境及影响 | 第51-54页 |
(1) 中国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二. 西部大开发对未来河南经济的影响 | 第53页 |
(2) 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影响 | 第53-54页 |
2. 河南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 第54-55页 |
(四) 基本实现现代化制约因素 | 第55-57页 |
五、 加快河南现代化先进进程的主要措施 | 第57-63页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认识人的价值 | 第57页 |
(二) 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强大的推动力 | 第57-58页 |
(三)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农业发展进程 | 第58-59页 |
(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 第59页 |
(五)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河南经济发展进程 | 第59-60页 |
(六) 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业发展 | 第60-61页 |
(七) 切实实施两个转变 | 第61页 |
(八) 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 第61-62页 |
(九) 提高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 第62页 |
(十) 统领发展全局,突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导向作用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