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关于公司出资证明责任定义 | 第11-1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主体 | 第12-13页 |
| ·公司出资证明民事责任的客体 | 第13-15页 |
| ·关于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 ·关于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具体形式和归责原则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拟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公司出资证明的意义厘定 | 第18-25页 |
| ·公司出资证明的界定 | 第18-19页 |
| ·公司出资证明的主体 | 第19-20页 |
| ·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 | 第19页 |
| ·资产评估机构 | 第19-20页 |
| ·金融机构等 | 第20页 |
| ·公司出资证明的客体 | 第20-21页 |
| ·公司出资证明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的实体法意义 | 第22-23页 |
| ·公司出资证明的程序法意义 | 第23-25页 |
| 第3章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一般分析 | 第25-40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基本内涵 | 第25-26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 第25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和股东出资不实责任的关系 | 第25-26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基本属性 | 第26-30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原因事实 | 第30-32页 |
| ·何谓“虚假”的验资报告 | 第30-31页 |
| ·虚假验资报告与不实验资报告有何区别 | 第31-3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与受损害方利益之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3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与作为委托人的公司所受到的损失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3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与第三人所受到的损失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3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主体归属 | 第32-34页 |
| ·注册会计师 | 第32-33页 |
| ·银行等金融机构 | 第33-34页 |
| ·资产评估机构 | 第34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34-40页 |
| ·法律界和会计界的争论焦点 | 第34-36页 |
| ·适用何种归责原则最合理 | 第36-40页 |
| 第4章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类型化分析 | 第40-52页 |
| ·公司货币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40-41页 |
| ·公司实物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41-42页 |
| ·实物产权归属证明 | 第41-42页 |
| ·价值认定证明 | 第42页 |
| ·公司劳务和人力资本出资证明责任 | 第42-45页 |
| ·人力资本出资的适格性 | 第42-43页 |
| ·劳务资本出资的适格性 | 第43-45页 |
| ·公司劳务或人力资本出资的证明 | 第45页 |
| ·公司商誉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45-47页 |
| ·商誉出资的适格性 | 第46页 |
| ·对公司商誉出资证明 | 第46-47页 |
| ·公司知识产权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47-49页 |
| ·公司知识产权出资的适格性 | 第47页 |
| ·对公司知识产权出资证明 | 第47-49页 |
| ·公司债权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49-50页 |
| ·公司债权出资的适格性 | 第49页 |
| ·对公司债权出资证明 | 第49-50页 |
| ·公司股权出资的证明责任 | 第50-52页 |
| ·股权出资的适格性 | 第51页 |
| ·对公司股权出资证明 | 第51-52页 |
| 第5章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具体归属 | 第52-61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具体归属的一般内涵 | 第52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责任类型 | 第52-54页 |
| ·对委托人的责任 | 第52-53页 |
| ·对其他股东的责任 | 第53页 |
| ·对公司债权人或第三人的责任 | 第53-54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具体分担 | 第54-57页 |
| ·公司出资证明机构对第三人承担的民事责任 | 第54-56页 |
| ·公司出资证明机构对委托人承担的责任 | 第56-57页 |
| ·公司出资证明责任的免责 | 第57-61页 |
| ·公司出资证明免责的基本内涵 | 第57页 |
| ·公司出资证明免责的基本事由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