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学术界对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学术界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及其职责功能 | 第18-20页 |
(一)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 独立董事的职责和功能 | 第19-20页 |
1、独立董事的职责——战略性决策 | 第19页 |
2、独立董事的功能 | 第19-20页 |
五、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及建设现状 | 第20-25页 |
(一) 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 | 第20-22页 |
1、促使我国上市公司良性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2、加强公司监督力量的需要 | 第21-22页 |
3、与国际公司治理结构接轨的需要 | 第22页 |
(二)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及其特点 | 第22-25页 |
1、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 | 第22-23页 |
2、中国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 | 第23-25页 |
六、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第25-32页 |
(一) 独立董事不独立,严重制约了独立董事效用的发挥 | 第26-28页 |
(二)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等机构的关系有待理顺 | 第28-29页 |
(三) 中国传统的“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文化环境及“熟人社会”的组织体系可能会使独立董事变味 | 第29页 |
(四) 现行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办法无法保证其客观公正性 | 第29-30页 |
(五) 工作时间无法保证,信息掌握失真 | 第30页 |
(六) 独立董事的问责机制和罢免机制不健全 | 第30-32页 |
七、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2-52页 |
(一)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法律制度,赋予独立董事相应权限 | 第32-38页 |
1、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体系 | 第32页 |
2、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能 | 第32-33页 |
3、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 第33-34页 |
5、严格“独立”的标准 | 第34-36页 |
6、妥善处理与监事会的关系 | 第36-38页 |
(二) 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的生成机制 | 第38-42页 |
1、对目前国内关于构建独立董事选拔机制的几种模式的分析 | 第38-39页 |
2、构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选拔机制的设想 | 第39-42页 |
(三) 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退出机制 | 第42-44页 |
1、用法规的形式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及罢免 | 第43-44页 |
2、市场选择 | 第44页 |
3、依靠独立董事协会作为民间自律组织 | 第44页 |
(四)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独立董事工作责任 | 第44-48页 |
1、声誉激励 | 第44-45页 |
2、薪酬激励 | 第45-46页 |
3、建立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 | 第46-48页 |
4、建立无因解职的赔偿制度 | 第48页 |
(五) 调整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 | 第48-49页 |
(六)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公司治理文化 | 第49页 |
(七)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 第49-50页 |
1、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 | 第49-50页 |
2、增强独立董事的市场透明度 | 第50页 |
(八) 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 第50-51页 |
1、成立独立董事协会 | 第50-51页 |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 | 第51页 |
(九) 加快独立董事的培训步伐,提高独立董事的素质 | 第51-52页 |
1、培育独立董事市场 | 第51页 |
2、加快独立董事的培训步伐,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