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小说中对于“西方”的想象性书写 | 第12-34页 |
第一节 西方人物形象 | 第12-20页 |
一、外貌特征 | 第12-14页 |
二、个性特征 | 第14-16页 |
三、身份特征 | 第16-20页 |
第二节 对西方的物态化想象与文化反思 | 第20-30页 |
一、地理风光 | 第20-21页 |
二、建筑 | 第21-23页 |
三、器物摆设 | 第23-24页 |
四、科学技术 | 第24-26页 |
五、生活方式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小说对西方想象的建构 | 第30-34页 |
第二章 中国本土对于“西方”的主体反应 | 第34-56页 |
第一节 从小说文本看中国对“西方”的态度 | 第34-48页 |
一、惧洋 | 第34-38页 |
二、崇洋、慕洋与假学洋 | 第38-44页 |
三、仇洋、鄙洋与合理性批判 | 第44-48页 |
第二节 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文化反思 | 第48-56页 |
一、刘鹗:中体西用 | 第49-50页 |
二、李伯元:潜移默化 | 第50-52页 |
三、吴趼人:我固有之道德 | 第52-53页 |
四、曾朴:新旧文学的夹缝之中 | 第53-56页 |
第三章 西方想象与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对“中国何以自强”的探询 | 第56-64页 |
一、刘鄂:“外国向盘” | 第57-59页 |
二、李伯元:清平政治与维新 | 第59-61页 |
三、吴趼人:文明专制与德育普及 | 第61-63页 |
四、曾朴:“自由神还放自由花”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对未来中国图景的描绘 | 第64-68页 |
一、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 第64-65页 |
二、桃花山——永远的桃花源 | 第65-66页 |
三、文明境界——东方传统道德与西方发达文明的完美结合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