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现状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文献回顾与评析 | 第15-20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 研究现状的中外简单比较 | 第19-20页 |
三、研究理论基础、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21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美国、中国台湾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情况介绍 | 第22-43页 |
一、美国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现状 | 第23-31页 |
(一) 美国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总体情况 | 第23-24页 |
(二)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24-31页 |
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现状 | 第31-39页 |
(一)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总体情况 | 第31页 |
(二) 台湾地区高校利用社会捐赠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31-39页 |
三、美国和台湾地区教育捐赠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比较及启示 | 第39-43页 |
(一) 政府部门行为比较 | 第39-40页 |
(二) 高等学校自身行为比较 | 第40-41页 |
(三) 捐赠群体构成及行为比较 | 第41-42页 |
(四) 比较小结及启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我国侨资性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43-65页 |
一、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43-52页 |
(一) 暨南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43-46页 |
(二) 华侨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46-49页 |
(三) 汕头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49-52页 |
二、宁波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现状分析 | 第52-59页 |
(一) 宁波大学利用社会捐赠规模及现状 | 第52-56页 |
(二) 宁波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 第56-59页 |
三、侨资四校与美国、台湾地区高校利用社会捐赠情况比较分析——以宁波大学为例 | 第59-62页 |
(一) 社会捐赠总额及占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比重比较分析 | 第60页 |
(二) 捐赠方式上的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三) 捐赠来源构成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四、侨资性大学利用社会捐赠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 第62-65页 |
(一) 侨资四校利用社会捐赠工作的主要经验 | 第63-64页 |
(二) “侨资四校”利用社会捐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提高侨资性大学利用社会捐赠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第65-77页 |
一、现有和潜在捐赠群体行为分析 | 第65-71页 |
(一) 现有主要捐赠群体行为分析 | 第66-68页 |
(二) 潜在捐赠群体的行为分析 | 第68-71页 |
二、政府部门可采取的推进措施 | 第71-74页 |
(一) 在培育捐赠环境和捐赠文化方面 | 第71-73页 |
(二) 在对捐赠人的政策性引导和利益保障方面 | 第73-74页 |
三、学校自身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 第74-77页 |
(一) 对内加强筹款意识和组织功能 | 第74-75页 |
(二) 对外拓展捐赠群体,丰富筹款手段 | 第75-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