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导言 | 第10-20页 |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三)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16-17页 |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确立与发展 | 第20-26页 |
|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确立的背景 | 第20-22页 |
| 1. 适应抗战的需要 | 第20页 |
| 2. 保证国共合作顺畅的需要 | 第20-21页 |
| 3. 舆论宣传的需要 | 第21-22页 |
| (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 1.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形成(1938—1940) | 第23页 |
| 2.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发展(1941—1946) | 第23-24页 |
| 3.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结束(1946—1947) | 第24-26页 |
| 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运作与实施 | 第26-36页 |
| (一) 政治议题的争议与斗争 | 第26-31页 |
| 1. 国共两党对合作形式的磋商 | 第26-28页 |
| 2. 别开生面的重庆谈判 | 第28-30页 |
| 3. 国共两党对联合政府方针的争议 | 第30-31页 |
| (二) 军事议题的争论与合作 | 第31-36页 |
| 1. 国共两党对军队整编与归属的争论 | 第32-33页 |
| 2. 制止军事摩擦的初步尝试 | 第33-34页 |
| 3. 国共两党在皖南事变问题上的斗争 | 第34-36页 |
| 三、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功能与特点 | 第36-48页 |
|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功能 | 第36-40页 |
| 1. 舆论导向功能 | 第36-38页 |
| 2. 精神激励功能 | 第38-40页 |
| 3. 凝聚民心功能 | 第40页 |
| (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特点 | 第40-48页 |
| 1. 团结与斗争 | 第41-43页 |
| 2. 包容与多元 | 第43-44页 |
| 3.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第44-46页 |
| 4. 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人民性 | 第46-48页 |
|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的意义 | 第48-52页 |
| (一) 舆论平台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 第48-49页 |
| (二) 求同存异是实现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 第49-50页 |
| (三) 努力构建两岸政党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