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系统集成——运动控制模块与系统集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电气传动(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4-16页 |
·电力电子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面临的挑战 | 第16页 |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概念和意义 | 第16-22页 |
·系统集成的概念 | 第16-17页 |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概念的提出 | 第17-21页 |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意义 | 第21-22页 |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涉及的研究领域 | 第22-25页 |
·电力电子技术 | 第22-23页 |
·封装技术 | 第23页 |
·分布式控制枝术 | 第23页 |
·通信技术 | 第23-24页 |
·软件技术 | 第24页 |
·本节小结 | 第24-25页 |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26-2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分布式控制体系 | 第28-58页 |
·电力电子分布式控制体系 | 第28-34页 |
·电力电子集中式控制体系 | 第28-29页 |
·电力电子分布式控制体系 | 第29-32页 |
·电力电子分布式控制体系的特点 | 第32-34页 |
·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权限的划分和通信接口的选择 | 第34-41页 |
·三相电压源型逆变器控制体系的分析 | 第34-35页 |
·三相升压整流器控制体系的分析 | 第35-36页 |
·不同接口的通信要求 | 第36-39页 |
·控制权限的划分 | 第39-41页 |
·分布式控制体系通信模型 | 第41-46页 |
·ISO/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 第41-42页 |
·基于OSI参考模型的现场总线系统 | 第42-43页 |
·分布式控制体系的通信模型 | 第43-45页 |
·分布式控制体系和通信模型的对应 | 第45-46页 |
·通信模型的特点 | 第46页 |
·电力电子通信协议 | 第46-50页 |
·电力电子网络解决方案—PESNet | 第47-48页 |
·电力电子通信协议的改进 | 第48-50页 |
·分布式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 | 第50-57页 |
·常规集成 | 第50-51页 |
·级联集成 | 第51-54页 |
·并联集成 | 第54-55页 |
·串联集成 | 第55-56页 |
·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电力电子控制软件的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的研究 | 第58-98页 |
·电力电子控制软件系统集成设计的必要性 | 第58-63页 |
·“主程序-子程序”软件体系 | 第58-60页 |
·几种候选的软件体系 | 第60-62页 |
·分布式电力电子系统对软件体系的要求 | 第62-63页 |
·软件体系的比较 | 第63页 |
·基于ECO的数据流体系的软件设计方法综述 | 第63-69页 |
·基本控制对象ECO | 第64-66页 |
·数据通道 | 第66-67页 |
·数据流流程图 | 第67-68页 |
·数据流体系实时操作系统 | 第68页 |
·ECO库 | 第68-69页 |
·本节小结 | 第69页 |
·基于数据流体系的DSP控制软件的设计规范 | 第69-81页 |
·DSP在电力电子系统集成中的应用 | 第69-71页 |
·通用编程规范 | 第71-74页 |
·模块级规范 | 第74-78页 |
·算法性能规范 | 第78-80页 |
·本节小结 | 第80-81页 |
·面向对象数据流体系在运动控制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 第81-96页 |
·运动控制(电力电子)软件的模块性 | 第81-82页 |
·典型运动控制软件的ECO模块 | 第82-84页 |
·运动控制软件的通用ECO模块库 | 第84-87页 |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ECO的具体实现 | 第87-91页 |
·基于ECO的面向对象数据流体系的增量设计方法 | 第91-94页 |
·实验验证 | 第94-96页 |
·本节小结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集成概念的变频器并联运行的研究 | 第98-131页 |
·三相整流标准模块和三相逆变标准模块的构建 | 第98-101页 |
·三相不控整流标准模块 | 第98-99页 |
·滤波电容的参数设计 | 第99-100页 |
·三相逆变标准模块 | 第100页 |
·交流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的参数设计 | 第100-101页 |
·系统集成概念下的变频器并联运行初步研究 | 第101-103页 |
·系统结构 | 第101-102页 |
·环流和同步问题 | 第102-103页 |
·其它问题 | 第103页 |
·三相不控整流标准模块并联的研究 | 第103-109页 |
·变频器并联运行的整流解决方案 | 第103-105页 |
·整流模块并联的均流方案 | 第105-109页 |
·本节小结 | 第109页 |
·三相逆变标准模块并联环流的研究 | 第109-116页 |
·逆变模块并联环流问题的解析分析 | 第110-111页 |
·逆变模块功率器件参数对并联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均流电感对环流的抑制作用 | 第113页 |
·逆变模块控制器参数对并联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逆变模块并联的同调制要求 | 第116-124页 |
·同调制概念的提出 | 第117-121页 |
·实验验证 | 第121-123页 |
·变频阶段的同调制要求 | 第123-124页 |
·本节小结 | 第124页 |
·逆变标准模块并联运行技术 | 第124-130页 |
·逆变模块并联无功环流的抑制 | 第125-126页 |
·固定主从同步方案对有功环流的抑制 | 第126-127页 |
·自动主从同步方案对有功环流的抑制 | 第127-129页 |
·同调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5章 基于系统集成概念的六相异步电机控制 | 第131-148页 |
·六相异步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31-135页 |
·多相电机的特点 | 第131-132页 |
·六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简述 | 第132-133页 |
·六相异步电机的仿真模型 | 第133-135页 |
·基于系统集成概念的变频调速系统的构想 | 第135-137页 |
·系统结构 | 第135-136页 |
·恒相位差同步 | 第136-137页 |
·本节小结 | 第137页 |
·六相异步电机分布式SPWM变频调速控制 | 第137-142页 |
·分布式SPWM变频调速的实现 | 第137-139页 |
·任意移相的问题 | 第139-142页 |
·本节小结 | 第142页 |
·六相异步电机分布式SVPWM变频调速控制 | 第142-146页 |
·理论分析 | 第142-144页 |
·仿真结果 | 第144-146页 |
·本节小结 | 第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48-151页 |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48-149页 |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