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中文摘要 | 第16-19页 |
Abstract | 第19-23页 |
主要英文缩写 | 第23-2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4-55页 |
·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自然界中的β-葡萄糖苷酶 | 第24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与纯化 | 第25-26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特性 | 第26-28页 |
·分子量 | 第26-27页 |
·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27页 |
·等电点(pI)、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27-28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 | 第28-30页 |
·反应机制 | 第28-29页 |
·活性中心结构 | 第29页 |
·底物特异性 | 第29页 |
·催化反应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最优培养条件 | 第30-31页 |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和表达 | 第31-34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 | 第34-38页 |
·生产低聚龙胆糖 | 第34页 |
·改善果汁风味 | 第34-35页 |
·果酒增香作用 | 第35页 |
·茶叶增香作用 | 第35-36页 |
·烟草增香作用 | 第36-37页 |
·生产大豆异黄酮苷元 | 第37页 |
·在纤维素降解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第38-53页 |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与结构 | 第38-39页 |
·大豆异黄酮含量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分布 | 第40-41页 |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与代谢机制 | 第41-44页 |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部位和时间 | 第41页 |
·大豆异黄酮在肠道中的代谢 | 第41-43页 |
·影响大豆异黄酮代谢的因素 | 第43-44页 |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 第44-49页 |
·类雌激素与抗雌激素作用 | 第44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44-45页 |
·提高机体免疫力 | 第45页 |
·调节血脂及预防心血管疾病 | 第45-47页 |
·抗癌作用 | 第47页 |
·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 | 第47-48页 |
·影响物质代谢 | 第48-49页 |
·大豆异黄酮的毒性 | 第49-50页 |
·大豆异黄酮的水解 | 第50-52页 |
·大豆异黄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第52页 |
·改善动物的繁殖性能 | 第52-53页 |
·对动物其它方面的影响 | 第5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3-55页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55-152页 |
第一章 菌种筛选和鉴定 | 第55-67页 |
摘要 | 第55-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材料 | 第56页 |
·菌种 | 第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菌种鉴定培养基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60页 |
·种子培养 | 第56-57页 |
·液体发酵培养 | 第57页 |
·固态发酵培养 | 第57页 |
·粗酶液浸提 | 第57页 |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57-59页 |
·菌种的分离筛选 | 第59页 |
·真菌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59页 |
·18S r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59页 |
·PCR产物克隆 | 第59-60页 |
·序列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不同菌种液体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 | 第60页 |
·不同菌种固体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 | 第60-61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61页 |
·目的基因PCR扩增 | 第61-62页 |
·PCR产物克隆 | 第62页 |
·序列分析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二章 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特性研究 | 第67-82页 |
摘要 | 第67-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材料 | 第68页 |
·微生物 | 第68页 |
·试剂及其它原料 | 第68页 |
·方法 | 第68-71页 |
·种子培养 | 第68页 |
·β-葡萄糖苷酶固体培养基的优化 | 第68-69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69-70页 |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70页 |
·含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 第70页 |
·干物质失重率和发酵产率计算 | 第70-71页 |
·培养基pH值测定 | 第71页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0页 |
·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固体培养基优化 | 第71-75页 |
·麦麸和玉米芯粉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1-72页 |
·麦麸和米糠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碳源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3-74页 |
·不同氮源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4-75页 |
·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75-80页 |
·培养基含水量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5-76页 |
·菌种接种量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6-77页 |
·培养基pH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7-78页 |
·温度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8-79页 |
·发酵时间对微生物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的影响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第三章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 第82-95页 |
摘要 | 第8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材料 | 第83页 |
·β-葡萄糖苷酶 | 第8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87页 |
·粗酶液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83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83-84页 |
·Sephadex G-25脱盐 | 第84页 |
·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 | 第84页 |
·蛋白凝胶电泳法测定分子量 | 第84-86页 |
·酶最适反应温度 | 第86页 |
·酶最适反应pH | 第86页 |
·酶热稳定性 | 第86-87页 |
·酶pH稳定性 | 第87页 |
·米氏常数测定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酶的提取纯化及其分子量 | 第87-90页 |
·粗提酶液活性 | 第87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后活性 | 第87-88页 |
·硫酸铵盐沉淀后β-葡萄糖苷酶脱盐 | 第88页 |
·β-葡萄糖苷酶纯化 | 第88-89页 |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89-90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 | 第90-94页 |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90-91页 |
·酶的最适反应pH | 第91-92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92-93页 |
·酶pH稳定性 | 第93-94页 |
·酶的米氏常数 | 第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第四章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结合型大豆异黄酮效率研究 | 第95-103页 |
摘要 | 第95-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试验材料 | 第96页 |
·仪器 | 第96页 |
·试验方法 | 第96-98页 |
·大豆异黄酮的酶解 | 第96页 |
·β-葡萄糖苷酶活测定 | 第96页 |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 | 第96-97页 |
·水解条件优化 | 第97-98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1页 |
·水解效率与模型的建立 | 第98-101页 |
·各因素对水解后游离型苷元含量的影响 | 第101页 |
·模型的优化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03-123页 |
摘要 | 第103-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11页 |
·试验材料 | 第104-106页 |
·供试菌株 | 第104页 |
·主要试剂 | 第104页 |
·引物设计 | 第104页 |
·培养基及主要化学试剂的配制 | 第104-106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106页 |
·试验方法 | 第106-111页 |
·菌种培养 | 第106页 |
·总RNA抽提(TRIzol法) | 第106页 |
·反转录 | 第106-107页 |
·PCR扩增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序列 | 第107页 |
·PCR产物电泳检测及割胶回收 | 第107-108页 |
·DNA回收产物与质粒载体连接 | 第108-10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目的DNA的转化 | 第109页 |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第109-110页 |
·重组DNA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110-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0页 |
·RNA提取与质控 | 第111页 |
·RT-PCR扩增 | 第111-112页 |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112页 |
·序列分析 | 第112-117页 |
·结构预测 | 第117-120页 |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信号肽切割位点预测 | 第117-118页 |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成熟肽N-糖基化位点预测 | 第118-119页 |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成熟肽二级结构预测 | 第119-120页 |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成熟肽三维结构预测 | 第120页 |
·讨论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123-152页 |
摘要 | 第123-1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30页 |
·试验材料 | 第125页 |
·试验方法 | 第125-130页 |
·饲养试验 | 第125页 |
·消化试验 | 第125-127页 |
·屠宰试验 | 第127-128页 |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 第128-129页 |
·肝脏中GSH-PX、GR指标和粗脂肪测定测定 | 第129页 |
·腹脂中LPL和HSL指标测定 | 第129页 |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129-130页 |
·豆粕和血清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 | 第130页 |
·饲料、肠内容物和粪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水分测定 | 第130页 |
·切片制作 | 第130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130页 |
·研究结果 | 第130-139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肠道中的变化规律 | 第131-132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血清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机体组成和肉质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消化机能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消化器官重量的影响 | 第134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十二指肠绒毛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6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136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137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脂肪组织中激素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血清中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138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抗氧化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血清生长激素的影响 | 第139页 |
·讨论 | 第139-151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饲粮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在肉公鸡肠道中的变化 | 第141-142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大豆异黄酮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机体组成和肉质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消化机能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三篇 结论 | 第152-154页 |
·小结 | 第152-153页 |
·创新点 | 第15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9页 |
附录 | 第169-170页 |
个人简历和主要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