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

提要第1-15页
前言第15-26页
   ·选题的背景第15-18页
   ·选题的意义第18-22页
   ·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研究的方法第23-24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1章 相关研究现状与述评第26-51页
   ·对分工、合作的认识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研究第26-35页
     ·关于分工的相关研究第26-30页
     ·关于合作的相关研究第30-33页
     ·关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研究第33-35页
   ·有关分工与合作产生的内在动因第35-38页
     ·基于差别动因的分工与合作产生的相关论述第35-36页
     ·基于经济利益动因的分工与合作产生的相关论述第36-38页
   ·关于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第38-41页
     ·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第39-40页
     ·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第40-41页
   ·关于分工与合作的模式的研究第41-47页
     ·关于分工模式的研究第41-44页
     ·关于合作模式的研究第44-47页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7-50页
     ·在分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内容第47-49页
     ·在合作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内容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2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本理论第51-75页
   ·相关“区域”的界定:经济区、行政区、省域行政区第51-55页
     ·经济区第51-53页
     ·行政区域与行政区经济第53-54页
     ·本文对论题中“区域”的定义第54-55页
   ·“产业”的界定第55-61页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55-56页
     ·国家标准分类法第56-57页
     ·要素密集度分类法第57页
     ·战略地位分类法第57-59页
     ·生命周期分类法第59-60页
     ·生产流程分类法第60-61页
   ·区域产业分工及其内涵第61-66页
     ·自然分工、劳动社会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关系第61页
     ·区域产业分工的内涵第61-66页
   ·区域合作及其内涵第66-72页
     ·区域合作的内涵第66-70页
     ·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第70-72页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及其内涵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3章 我国四大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及基本启示第75-97页
   ·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第75-81页
     ·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第75-78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状况及其模式第78-81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第81-86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第81-82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及其模式第82-86页
   ·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第86-90页
     ·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第86-87页
     ·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合作及其模式第87-90页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第90-94页
     ·东北经济区的界定及其重要意义第90-92页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现状特征第92-94页
   ·基本启示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4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及其类型第97-125页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内涵第97-98页
   ·区域产业分工模式及其类型第98-110页
     ·区域纵向产业分工模式第98-104页
     ·区域横向产业分工模式第104-110页
   ·区域合作模式及其类型第110-117页
     ·以合作主体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0-112页
     ·以结构安排不同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2-113页
     ·以行政干预性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3-114页
     ·以空间结构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4-115页
     ·以求偿性角度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5页
     ·以服务为核心角度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5-116页
     ·以实际目标追求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第116-117页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及其类型第117-121页
     ·市场交易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第117-119页
     ·产业链上企业组织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第119-120页
     ·产业主体的相关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第120-121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类型构成第121-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5章 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因素及作用机理第125-151页
   ·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因素体系第125-135页
     ·地域因素第126-130页
     ·经济因素第130-132页
     ·地区科学技术水平因素第132-133页
     ·人文社会因素第133-135页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作用机理第135-148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理第135-141页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的作用机理第141-145页
     ·影响因素对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作用机理第145-146页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作用机理第146-148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交互作用第148-150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相互促进第148-149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内容和范围的相互协调第149-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第6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评选理论与方法第151-177页
   ·评选的总体原则第151-154页
     ·科学发展观原则第151-152页
     ·充分利用资源原则第152页
     ·差异性与优势互补原则第152-153页
     ·产业的关联和效率性原则第153页
     ·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第153-154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模型第154-156页
     ·选择流程第154页
     ·评选流程中各阶段主要内容第154-156页
   ·区域优势评价方法第156-174页
     ·评选的基本内容及指标体系第157-166页
     ·指标权重值确定——层次分析法第166-172页
     ·计算各评价区区域比较优势评价因子分值第172-173页
     ·对结果排序并进行分析评价第173-174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第174-176页
   ·本章小结第176-177页
第7章 实证研究: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第177-217页
   ·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分析第177-186页
     ·区位优势状况分析第178页
     ·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分析第178-183页
     ·地区基本条件差异分析第183-186页
   ·综合经济产业优势差异分析第186-197页
     ·综合经济实力差异分析第186-187页
     ·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第187-189页
     ·产业结构专门化程度的分析评价第189-192页
     ·产业区际联系的分析评价第192-194页
     ·区域产业梯度与要素集中度的分析评价第194-195页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分析第195-196页
     ·区域经济外向度的分析第196-197页
   ·经济体制和制度状况及产业结构绩效差异分析第197-199页
     ·经济体制和制度状况差异分析第197-198页
     ·产业结构绩效差异分析第198-199页
   ·各评价区综合分值计算及总体评价第199-207页
     ·各评价区总分值的计算第200-205页
     ·各评价区因素分值比较及总体评价第205-207页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选择第207-216页
     ·总体判断和框架思路第207-208页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模式选择第208-212页
     ·东北经济区区域合作模式选择第212-216页
   ·本章小结第216-217页
第8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第217-233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运行机制第217-226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作用机制第218-221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现机制第221-223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保障机制第223-226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的措施保障第226-232页
     ·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第227-228页
     ·创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协调机制第228-230页
     ·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传递和物资流动无障碍第230-231页
     ·完善区域发展统一规则,构建利益平衡和行为激励的合规公约第231-232页
   ·本章小结第232-233页
第9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第233-240页
   ·基本结论第233-237页
   ·主要创新性工作和成果第237-238页
   ·研究展望第238-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59-260页
致谢第260-261页
摘要第261-265页
Abstract第265-269页

论文共2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下一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