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解析 | 第9-20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内容 | 第9-12页 |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 | 第9-10页 |
2.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 第10-11页 |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质 | 第11-12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依据 | 第12-16页 |
1. 当今的国际形势是其形成的时代依据 | 第12-13页 |
2. 传统发展观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其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3. 中国国情是其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14-15页 |
4. 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 | 第15-16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16-20页 |
1. 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 第16-17页 |
2. 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 第17-18页 |
3. 政绩观上的创新 | 第18-20页 |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 第20-31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0-23页 |
1. 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 第20-21页 |
2. 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21-22页 |
3. 人是历史的目的 | 第22-23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向度意义 | 第23-25页 |
1. “以人为本”体现了工具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 第23页 |
2. “以人为本”体现了功利尺度和道义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第23-24页 |
3. “以人为本”体现了人际尺度和生态尺度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转变 | 第25-28页 |
1. 由无视“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到肯定“普遍的人”、“共同人性” | 第25-26页 |
2. 由“民”到“人”的提升 | 第26页 |
3. 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生共进”思维的转换 | 第26-27页 |
4. 由“统一性思维”到“多样差异与多样协调思维”的发展 | 第27-28页 |
(四)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义 | 第28-31页 |
1. “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的彻底否定 | 第28页 |
2. “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深刻反思 | 第28-29页 |
3. “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合理继承 | 第29-30页 |
4. “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第30-31页 |
三、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途径 | 第31-40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 第31-35页 |
1. 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目标 | 第31-32页 |
2. 有助于更好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 第32-33页 |
3. 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33-34页 |
4.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4-35页 |
(二)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 第35-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中文摘要 | 第45-46页 |
ABSTRACT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