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第一章 缪斯的诞生——儿童教育催生儿童文学 | 第20-44页 |
第一节 史前期儿童教育中的文学基因 | 第20-25页 |
第二节 发生期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纠结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教育思想对儿童文学的巨大影响 | 第30-35页 |
第四节 中国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工作者的教育意识 | 第35-44页 |
第二章 润物细无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表征 | 第44-74页 |
第一节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内涵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民间童话对人类健康精神的构筑 | 第47-51页 |
第三节 儿歌对儿童心灵的守护 | 第51-57页 |
第四节 立体感知世界的图画故事书 | 第57-64页 |
第五节 成长小说在关键期肯定人生的价值 | 第64-69页 |
第六节 儿童文学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 第69-74页 |
第三章 不堪的重负——教育主义重压下的儿童文学 | 第74-95页 |
第一节 教育主义儿童文学在中国 | 第74-79页 |
第二节 对教育主义儿童文学的批判 | 第79-83页 |
第三节 教育主义儿童文学的特征 | 第83-86页 |
第四节 名著中教育主义的局限性 | 第86-90页 |
第五节 寓言的颓废与教育主义的失败 | 第90-95页 |
第四章 回归本体——新时期儿童文学对教育工具论的颠覆 | 第95-120页 |
第一节 会议上对儿童文学教育工具论的颠覆 | 第95-98页 |
第二节 理论上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论争 | 第98-103页 |
第三节 儿童文学创作从内容上对教育主义的批判 | 第103-114页 |
第四节 儿童文学创作从形式上对教育主义的否定 | 第114-120页 |
第五章 和而不同——新世纪儿童文学多元教育指向 | 第120-145页 |
第一节 潜在的危机:中国儿童文学的主体贫弱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教育成人:儿童文学的重要精神指向 | 第123-129页 |
第三节 生命教育:儿童文学的温暖之旅 | 第129-134页 |
第四节 复调的声音:低龄化写作对教育的颠覆 | 第134-138页 |
第五节 网络儿童文学:在反教育性中形成自我 | 第138-145页 |
第六章 主辅圆融——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 第145-171页 |
第一节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价值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 第150-154页 |
第四节 新世纪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 第154-165页 |
第五节 儿童文学的点灯人:语文教师的重要担当 | 第165-171页 |
结语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7页 |
附录 | 第177-187页 |
附录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改写情况表 | 第177-185页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及获奖情况 | 第185-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