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转换:一项对失地农民住房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8-24页 |
| ·农村土地与城市住房 | 第8-14页 |
| ·土地与农民 | 第8页 |
| ·农村土地租赁 | 第8-12页 |
| ·住房与市民 | 第12页 |
| ·城市住房租赁 | 第12-14页 |
| ·失地农民生活手段的转换 | 第14-19页 |
| ·国外学者就失地农民如何转变为市民方面的研究 | 第14-17页 |
| ·国内学者就失地农民如何转变为市民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失地农民的住房 | 第19-24页 |
| ·农村住房的意义 | 第19-20页 |
| ·城市住房的意义 | 第20-21页 |
| ·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 第24-42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24-2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理论选择 | 第27-30页 |
| ·城市化理论 | 第28-29页 |
| ·投资理论 | 第29-30页 |
| ·核心概念与研究假设 | 第30-32页 |
| ·核心概念及其操作化 | 第30-31页 |
|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32-33页 |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样本概况 | 第33-42页 |
|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33-38页 |
| ·样本的选择与使用 | 第38-42页 |
| 第三章 失地农民居住模式的转变 | 第42-55页 |
| ·农民失地前后居住模式的转变 | 第42-43页 |
| ·农民失地前后社会生活的转变 | 第43-54页 |
| ·生活习性 | 第44-46页 |
| ·人际关系 | 第46-51页 |
| ·社区环境 | 第51-54页 |
| ·小结:居住文化的转变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失地农民住房资产化的建构 | 第55-69页 |
| ·失地前的住房 | 第55-59页 |
| ·住房状况 | 第55-59页 |
| ·住房用途 | 第59页 |
| ·失地后的住房 | 第59-66页 |
| ·住房获得的差异:以住房补偿政策观之 | 第59-62页 |
| ·住房状况 | 第62-65页 |
| ·住房用途 | 第65-66页 |
| ·小结:住房的角色的转变 | 第66-69页 |
| 第五章 失地农民住房资产化的运作 | 第69-85页 |
| ·个体差异下的住房状况 | 第69-73页 |
| ·不同年龄的失地农民的住房状况 | 第69-70页 |
| ·不同学历的失地农民的住房状况 | 第70页 |
| ·不同收入的失地农民的住房状况 | 第70-72页 |
| ·不同职业的失地农民的住房状况 | 第72-73页 |
| ·个体差异下的住房资产化 | 第73-83页 |
| ·不同年龄的失地农民的住房资产化 | 第73-76页 |
| ·不同学历的失地农民的住房资产化 | 第76-78页 |
| ·不同收入的失地农民的住房资产化 | 第78-80页 |
| ·不同职业的失地农民的住房资产化 | 第80-83页 |
| ·小结:住房所反映的分化 | 第83-85页 |
| 第六章 思考与讨论 | 第85-90页 |
| ·进一步思考 | 第85-87页 |
| ·对策讨论 | 第87-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录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