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之意义 | 第9页 |
2.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3.本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转型期的社会纠纷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4-19页 |
一、社会转型的基本认识 | 第14-15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纠纷的特点与成因 | 第19-23页 |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纠纷的特点 | 第19-20页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纠纷的成因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纠纷化解机制的历史及现状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 | 第23-27页 |
一、我国调解制度发展简介 | 第23-26页 |
二、调解机制在化解多元化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纠纷的化解处置 | 第27-31页 |
一、我国社会纠纷化解的方针 | 第27页 |
二、我国社会纠纷化解处置的地方实践经验 | 第27-28页 |
三、现有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 | 第28-31页 |
第三节 目前调解机制的不足 | 第31-35页 |
一、关于调解的一些规定不适应目前形势 | 第31-32页 |
二、调解职能所限,自身存在不足 | 第32-33页 |
三、三种主要调解手段衔接协同不够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各种调解手段间的衔接与协同 | 第35-48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的比较 | 第35-38页 |
一、三种调解方式的相同点 | 第35-36页 |
二、三种调解方式的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三、三种调解方式的联系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国外主要经验和做法比较 | 第38-43页 |
一、美国调解制度 | 第38-39页 |
二、德国的和解制度 | 第39-40页 |
三、日本调停制度 | 第40-41页 |
四、挪威调解制度 | 第41-42页 |
五、国外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浦东新区在三种调解中协同与衔接的实践 | 第43-48页 |
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 | 第43-45页 |
二、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 | 第45-46页 |
三、人民调解与其他行业组织、协会协调的衔接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改进和完善调解制度的途径 | 第48-60页 |
第一节 设立调解法 | 第48-52页 |
一、制订《调解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48-49页 |
二、制订《调解法》的可行性 | 第49-51页 |
三、《调解法》的立法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调解的衔接与协同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建议 | 第52-57页 |
一、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协同的调解工作体系 | 第52-54页 |
二、新时期不同类型调解衔接与协同的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54页 |
三、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各种调解机制有效衔接和协同的大调解格局,在实践中的操作建议 | 第54-57页 |
第三节 调解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 第57-60页 |
一、职业化是调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 第57页 |
二、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职业化的一些思考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