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 第12-15页 |
·“行为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 第18-34页 |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第18-23页 |
·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 第18-22页 |
·西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第23-30页 |
·我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 第23-29页 |
·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性分析 | 第34-46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与主体 | 第34-38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其涵盖的公共生活 | 第34-35页 |
·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 | 第35-38页 |
·公共空间中环境与行为模式相互作用关系 | 第38-41页 |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38-39页 |
·人的行为是机体与环境的媒介 | 第39-40页 |
·探讨环境与行为模式相适应的互动关系 | 第40-41页 |
·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判断公共空间设计的衡量指标 | 第41-44页 |
·认识互动概念 | 第41-42页 |
·衡量指标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设计 | 第46-74页 |
·基于行为模式心理研究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 第46-49页 |
·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交往的公共交往空间 | 第46页 |
·形成生机蓬勃、舒适宜人的室外环境 | 第46-47页 |
·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 | 第47页 |
·合理满足人的自发性行为、习性 | 第47-48页 |
·破坏性、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和抑制 | 第48-49页 |
·公共空间的设计元素 | 第49-54页 |
·公共空间的选址 | 第49页 |
·公共空间的尺度 | 第49页 |
·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 | 第49-51页 |
·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 | 第51页 |
·公共空间的微气候 | 第51页 |
·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 | 第51-52页 |
·公共空间的植物配置 | 第52-53页 |
·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与小品 | 第53-54页 |
·公共空间的夜间照明 | 第54页 |
·公共空间的互动设计对策 | 第54-5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4-55页 |
·环境优先与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55-56页 |
·历史与文化原则 | 第56-57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57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7-58页 |
·互动原则 | 第58-59页 |
·互动设计思想 | 第59-72页 |
·公共空间与设计者的互动 | 第59-63页 |
·设计者的自我完善 | 第63-66页 |
·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互动 | 第66-71页 |
·公共空间与使用者的互动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实践中的互动 | 第74-101页 |
·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 | 第74-93页 |
·公共空间 | 第77-84页 |
·使用者的公共生活 | 第84-91页 |
·公共生活与使用者之间的媒介——设计与管理者 | 第91-92页 |
·思考与建议 | 第92-93页 |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 第93-99页 |
·背景介绍 | 第93页 |
·公共空间 | 第93-97页 |
·公共生活 | 第97-99页 |
·思考与建议 | 第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 | 第106-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