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城市生活污水KMTS处理站的启动调试及活性污泥培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概述 | 第11页 |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KMTS工艺简介 | 第12-13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29页 |
·活性污泥法概述 | 第15页 |
·活性污泥生物特性 | 第15-19页 |
·活性污泥组成 | 第15-16页 |
·活性污泥性质 | 第16页 |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 第16-19页 |
·微生物生长规律 | 第19-24页 |
·微生物生长曲线 | 第19-21页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 第21-22页 |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活性污泥的增长特点与净化机理 | 第24-26页 |
·活性污泥的增长特点 | 第24-25页 |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过程与机理 | 第25-26页 |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 第26-29页 |
·接种培菌法 | 第26-27页 |
·直接培菌法 | 第27页 |
·混合培菌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试验 | 第29-38页 |
·试验时间及地点 | 第29页 |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水温的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污水来源及进水水质特征 | 第30页 |
·设计出水水质标准 | 第30-31页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试验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 第31-35页 |
·试验检测指标及其理论依据 | 第31-34页 |
·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活性污泥及其生物相实验 | 第35-38页 |
·制片镜检 | 第36页 |
·污泥絮粒大小和性状分析 | 第36-37页 |
·丝状菌观察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高原地区活性污泥的培养 | 第38-53页 |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 第38页 |
·活性污泥培养期间进水水质 | 第38页 |
·活性污泥的培养步骤 | 第38-39页 |
·培养过程中曝气池混合液表观性状的变化 | 第39-41页 |
·培养过程中污泥特性及生物相的变化 | 第41-45页 |
·污泥微生物相的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培养过程中生物相的变化 | 第42-43页 |
·污泥增长及物理特性变化 | 第43-45页 |
·培养过程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 | 第45-50页 |
·DO的变化 | 第46页 |
·COD和BOD_5的变化 | 第46-48页 |
·NH_3-N和TN的变化 | 第48-49页 |
·TP的变化 | 第49-50页 |
·高原地区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城市生活污水KMTS处理站的启动调试 | 第53-71页 |
·启动调试的内容和目的 | 第53页 |
·KMTS工艺调试过程和污染物的去除情况 | 第53-59页 |
·调试过程 | 第53-54页 |
·COD和BOD_5的去除情况 | 第54-55页 |
·SS的去除情况 | 第55-56页 |
·NH_3-N和TN的去除情况 | 第56-57页 |
·TP的去除情况 | 第57-58页 |
·DO的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KMTS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 | 第59页 |
·与其他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比较 | 第59-60页 |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 第60-66页 |
·泡沫 | 第61-63页 |
·污泥上浮 | 第63页 |
·污泥解体 | 第63-64页 |
·污泥膨胀 | 第64-66页 |
·KMTS工艺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66-69页 |
·污泥上浮和解体 | 第66-68页 |
·污泥浓度 | 第68页 |
·泡沫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