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县森林生态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10-11页 |
·国内外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生态补偿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符合十七大报告有关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 第14-15页 |
·本研究有利于抑制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 | 第15页 |
·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第15-16页 |
·该选题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必要手段 | 第16页 |
·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生态补偿体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 | 第16页 |
·生态补偿对象选择中的政府作用 | 第16-17页 |
·生态环境补偿是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核心环节 | 第17页 |
·生态补偿利益博弈中政府的作用 | 第17-18页 |
·生态补偿实施手段上政府的作用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20-28页 |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 第20页 |
·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论 | 第20-23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能量学基础 | 第21-22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经济学基础 | 第22-23页 |
·生态系统的外部效益 | 第23-24页 |
·环境权理论 | 第24-25页 |
·森林生态服务的特征 | 第25-28页 |
·森林生态服务是森林的主要产品 | 第25-26页 |
·森林生态服务具有外部性 | 第26页 |
·森林生态服务的公共产品性 | 第26-27页 |
·森林生态服务的稀缺性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41页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28-32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气候特征 | 第28页 |
·生物多样性资源 | 第28-30页 |
·水能资源 | 第30页 |
·矿产资源 | 第30-32页 |
·社会环境状况 | 第32-35页 |
·人口分布 | 第32-33页 |
·民族宗教 | 第33页 |
·基础教育 | 第33-34页 |
·医疗卫生 | 第34页 |
·社会保障 | 第34-35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5-41页 |
·产业发展 | 第36-37页 |
·基础建设 | 第37-40页 |
·财政状况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生态效益核算 | 第41-51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1-44页 |
·净化空气价值核算 | 第44-45页 |
·作用原理 | 第44页 |
·计算方法 | 第44页 |
·计算结果 | 第44-45页 |
·固碳释氧价值核算 | 第45-46页 |
·作用机理 | 第45页 |
·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计算结果 | 第46页 |
·水源涵养价值核算 | 第46-48页 |
·作用机理 | 第46页 |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核算 | 第48-49页 |
·生物多样性价值 | 第48-49页 |
·计算方法 | 第49页 |
·计算结果 | 第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 第51-54页 |
·生态效益的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 | 第51-52页 |
·生态补偿额度确定办法 | 第52-54页 |
·生态补偿标准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54-58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实现与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54页 |
·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制度构想 | 第54-58页 |
·开展生态补偿立法 | 第55页 |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55-56页 |
·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正向激励作用 | 第56页 |
·调动市场资源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第56页 |
·生态补偿基金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