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 公共租赁住房 | 第9-10页 |
(二) “夹心层”群体 | 第10页 |
二、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公租房发展的缘由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公租房政策的文献回顾 | 第13-14页 |
(三) 关于公租房政策实施的文献回顾 | 第14页 |
五、文章架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现实依据:我国公租房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 第16-22页 |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困境分析 | 第16-19页 |
(一) 制度设计缺陷 | 第16-17页 |
(二) 制度运行缺陷 | 第17-19页 |
二、我国公租房制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一) 公租房制度的产生 | 第19页 |
(二) 公租房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公租房制度的理论阐释 | 第22-26页 |
一、“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干预理论与公租房制度 | 第22页 |
二、人权理论与社会保障权、住房权 | 第22-24页 |
三、住房消费梯度理论和住房过滤理论与公租房制度 | 第24-2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发展现状:我国公租房制度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程简析 | 第26-27页 |
二、我国的公租房制度发展状况 | 第27-38页 |
(一) 公租房制度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公租房制度具体实践情况分析:以三座城市为例 | 第28-38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国际公租房制度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40-49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 | 第40-41页 |
二、公租房制度的国际经验分析与借鉴 | 第41-47页 |
(一) 美国 | 第41-43页 |
(二) 德国 | 第43-44页 |
(三) 新加坡 | 第44-46页 |
(四) 香港 | 第46-4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未来发展:我国公租房制度发展目标的评价与建议 | 第49-58页 |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和附属目标阐释 | 第49-50页 |
(一) 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之一:充足性 | 第49页 |
(二) 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之二:可负担性 | 第49页 |
(三) 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之三:可持续性 | 第49页 |
(四) 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之四:稳健性 | 第49-50页 |
(五) 社会保障的附属目标之一 | 第50页 |
(六) 社会保障的附属目标之二 | 第50页 |
二、我国公租房保障制度的目标与差距 | 第50-58页 |
(一) 我国公租房保障制度的充足性 | 第50-54页 |
(二) 我国公租房保障制度的可负担性 | 第54-56页 |
(三) 我国公租房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 第56页 |
(四) 我国公租房保障制度的稳健性 | 第56-57页 |
(五) 公租房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58-59页 |
二、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致谢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