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跨度连续梁桥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限值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桥上无缝线路的发展 | 第11-15页 |
| ·国外桥上无缝线路的发展 | 第11-14页 |
| ·我国桥上无缝线路的发展 | 第14-15页 |
| ·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 ·国外桥墩(台)线刚度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桥墩(台)线刚度研究 | 第16-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桥上无缝线路基本原理 | 第19-32页 |
| ·桥上无缝线路受力机理简介 | 第19-22页 |
| ·伸缩附加力 | 第20-21页 |
| ·挠曲附加力 | 第21-22页 |
| ·制动附加力 | 第22页 |
| ·断轨附加力 | 第22页 |
| ·桥上无缝线路计算参数 | 第22-29页 |
| ·线路纵向阻力模型 | 第22-27页 |
| ·温度荷载模型 | 第27页 |
| ·列车荷载模型 | 第27-29页 |
| ·国内外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的区别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桥上无缝线路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2-47页 |
| ·国内外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理论及其模型 | 第32-36页 |
| ·本文采用的力学模型 | 第36-37页 |
| ·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程序ALFCWR | 第37-42页 |
| ·程序验证 | 第42-45页 |
| ·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控制标准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连续梁桥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限值研究 | 第47-91页 |
| ·桥梁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 ·各附加力计算工况 | 第49-51页 |
| ·伸缩力计算 | 第49页 |
| ·挠曲力计算 | 第49页 |
| ·制动力计算 | 第49-50页 |
| ·断轨力计算 | 第50-51页 |
| ·有碴轨道32+48+32m连续梁(双线) | 第51-80页 |
| ·伸缩力 | 第51-55页 |
| ·挠曲力 | 第55-62页 |
| ·制动力 | 第62-68页 |
| ·断轨力 | 第68-74页 |
| ·钢轨附加力组合及纵向线刚度限值确定 | 第74-80页 |
| ·有碴轨道40+64+40m连续梁(双线) | 第80-85页 |
| ·有碴轨道48+80+48m连续梁(双线) | 第85-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5章 桥墩温差荷载引起的纵向附加力 | 第91-102页 |
| ·受力机理及计算假定 | 第91-93页 |
| ·受力机理 | 第91-92页 |
| ·计算假定 | 第92-93页 |
| ·附加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100页 |
| ·桥墩高度 | 第93-95页 |
| ·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 | 第95-97页 |
| ·桥梁跨长 | 第97-98页 |
| ·固定支座位置 | 第98页 |
| ·桥梁联数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结语 | 第102-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