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文章的思路结构 | 第15-16页 |
·本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 第16-17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激励理论综述 | 第18-29页 |
·管理学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9页 |
·经济学激励理论 | 第19-26页 |
·完全契约路线的组织激励理论 | 第20-22页 |
·不完全契约路线的组织激励 | 第22-23页 |
·经济学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 | 第23-25页 |
·动态激励模型 | 第25页 |
·标尺竞赛理论 | 第25页 |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 第25-26页 |
·我国学者对激励理论的研究 | 第26-29页 |
·同步激励理论 | 第26-27页 |
·C 型激励理论 | 第27页 |
·全面激励理论 | 第27-29页 |
3. 我国高校教师激励问题分析 | 第29-40页 |
·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9-37页 |
·教育产权不明晰,教师激励效率低下 | 第29-31页 |
·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教师激励效率低下 | 第31-32页 |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导致教师激励效率低下 | 第32-33页 |
·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缺乏竞争激励 | 第33-34页 |
·收入不能满足教师需要,造成人才流失 | 第34-35页 |
·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误区 | 第35-36页 |
·培训力度不够 | 第36页 |
·激励方式单一,综合激励缺失 | 第36-37页 |
·搭便车问题 | 第37页 |
·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7-40页 |
·观念滞后 | 第37-38页 |
·体制不活 | 第38-40页 |
4. 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路 | 第40-59页 |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的劳动、个性、需要等特征 | 第40-46页 |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 第40-41页 |
·高校教师的个性特征 | 第41-43页 |
·高校教师的需要特征 | 第43-45页 |
·高校教师的精神压力及内心冲突特点 | 第45-46页 |
·高校教师激励的原则、模式和方法 | 第46-54页 |
·确定激励的原则 | 第46-47页 |
·构建动态性、全过程的激励系统 | 第47-48页 |
·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模式 | 第48-51页 |
·完善激励方法和途径 | 第51-54页 |
·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 第54-56页 |
·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 | 第55-56页 |
·外在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结合 | 第56页 |
·高校需要与教师需要相结合 | 第56页 |
·实施激励要注意的问题 | 第56-59页 |
·防止反激励 | 第57页 |
·进行竞争性激励管理 | 第57-58页 |
·满足需要和引导需要相结合 | 第58-59页 |
5.X X 医学院案例分析 | 第59-68页 |
·XX 医学院情况简介 | 第59-60页 |
·XX 医学院教师激励情况现状分析 | 第60-64页 |
·2006 年工资改革及本科教学评估前激励情况 | 第60-62页 |
·2007 年推行人事分配制度后对教师激励现状 | 第62-64页 |
·XX 医学院现行激励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64-66页 |
·实际收入没有达到其心理预期 | 第64页 |
·忽视学术权利的发挥,管理体制仍然存留大量的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 | 第64-65页 |
·激励中的内容设计贫乏,柔性薪资体现不充分 | 第65页 |
·重引进轻培养 | 第65-66页 |
·XX 医学院改进激励现状的措施 | 第66-68页 |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 | 第66页 |
·引导合理的流动 | 第66-67页 |
·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 第67页 |
·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 第67-68页 |
6.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