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缩略词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引言 | 第9-21页 |
| ·种子渗透调节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PEG引发的条件 | 第11-13页 |
| ·渗调剂的种类 | 第11页 |
| ·引发的渗透势 | 第11-12页 |
| ·引发时间 | 第12页 |
| ·引发温度 | 第12页 |
| ·种子质量 | 第12-13页 |
| ·引发后的回干 | 第13页 |
| ·引发液的含氧量 | 第13页 |
| ·PEG引发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分子学基础 | 第13-16页 |
| ·对膜修复能力的影响 | 第14页 |
| ·对酶活性及呼吸代谢的影响 | 第14-16页 |
| ·ASC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ASC在植物体的抗氧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16-17页 |
| ·植物体内ASC的分解 | 第17页 |
| ·ASC系统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 第17-21页 |
| 2.渗透调节对冷敏感大豆种子线粒体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 第21-31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3页 |
| ·发芽试验 | 第21页 |
| ·种子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 第21页 |
| ·线粒体的提取及纯化 | 第21-22页 |
| ·线粒体的提取 | 第21页 |
| ·线粒体的纯化 | 第21-22页 |
| ·线粒体检测 | 第22页 |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2页 |
| ·线粒体完整性测定 | 第22页 |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测定 | 第22页 |
| ·线粒体中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线粒体中MDA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线粒体中抗氧化还原系统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抗氧化酶的提取和测定 | 第22-23页 |
| ·抗氧化剂的提取 | 第23页 |
| ·ASC,DHA及ASC/DHA的测定 | 第23页 |
| ·GSH,GSSG及GSH/GSSG的测定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 ·渗透调控对冷敏感大豆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线粒体分析 | 第24-25页 |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24页 |
| ·线粒体完整度 | 第24-25页 |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分析 | 第25页 |
| ·渗透调控对种子线粒体中H_2O_2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渗透调控对线粒体ASC-GSH循环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渗透调控对种子线粒体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影响 | 第26页 |
| ·渗透调控对种子线粒体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 ·渗透调控对种子线粒体中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 ·渗透调控对种子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渗透调控对线粒体中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1页 |
| 3.抗坏血酸的合成途径 | 第31-37页 |
| ·种子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与GLDH活性的关系 | 第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 ·材料处理 | 第31页 |
| ·种子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种子中GLDH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页 |
| ·GLDH在细胞组分中的分布 | 第31-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处理 | 第31-32页 |
| ·细胞组分的提取 | 第32页 |
| ·分别测定三种组分中NADPH-CytC Reductase,GLDH,CytC Oxidase活性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GLDH在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中的分布 | 第33-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材料处理 | 第33页 |
| ·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的分离 | 第33页 |
| ·分别测定GLDH,CytC Oxidase和Hydroxypyruvate Reductase的活性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 ·线粒体中GLDH潜能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材料处理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线粒体呼吸速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4 结论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 导师简介 | 第47-49页 |
| 个人简介 | 第49-51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