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31页 |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 第14-16页 |
·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 | 第16-17页 |
·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元素活动 | 第17-19页 |
·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 | 第19-22页 |
·富水流体,含水熔体和超临界流体 | 第22-25页 |
·变质锆石学 | 第25-31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1-33页 |
·工作量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4-44页 |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34-39页 |
·区域变质带 | 第34-3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7页 |
·变质温压条件 | 第37-38页 |
·变质年代学 | 第38页 |
·氧同位素研究 | 第38-39页 |
·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 | 第39-44页 |
·变质温压条件 | 第40-42页 |
·同位素年代学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 第44-76页 |
·样品分类 | 第44-45页 |
·岩相学特征 | 第45-49页 |
·组I 片麻岩 | 第45-47页 |
·组II 片麻岩 | 第47-49页 |
·单矿物主要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第49-55页 |
·石榴石 | 第49-53页 |
·白云母 | 第53-54页 |
·绿帘石族矿物 | 第54-55页 |
·LA-ICPMS 分析单矿物的微量元素 | 第55-76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76-84页 |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76页 |
·全岩Rb-Sr 和Sm-Nd 同位素分析 | 第76-77页 |
·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 第77-78页 |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78页 |
·矿物LA-ICPMS 分析 | 第78-79页 |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第79页 |
·锆石U-Pb 定年 | 第79-80页 |
·锆石Lu-Hf 同位素分析 | 第80-81页 |
·锆石U-Pb 和Lu-Hf 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同时原位分析 | 第81-84页 |
第五章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84-112页 |
·引言 | 第84页 |
·分析结果 | 第84-91页 |
·主量元素 | 第84-87页 |
·微量元素 | 第87-88页 |
·Sr-Nd 同位素 | 第88-90页 |
·氧同位素 | 第90-91页 |
·原岩侵位过程中的高温热液蚀变 | 第91-96页 |
·氧同位素证据 | 第91-93页 |
·Rb-Sr 同位素证据 | 第93-96页 |
·折返过程中的变质脱水 | 第96-98页 |
·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脱水熔融 | 第98-102页 |
·南大别两组片麻岩LILE 和LREE 的差异性活动 | 第98-100页 |
·组II 片麻岩发生部分熔融的证据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12页 |
第六章 变质锆石学 | 第112-194页 |
·引言 | 第112页 |
·锆石岩相学 | 第112-115页 |
·组I 片麻岩 | 第112-113页 |
·组II 片麻岩 | 第113-115页 |
·U-Pb 和Lu-Hf 同位素 | 第115-127页 |
·组I 片麻岩 | 第115-119页 |
·组II 片麻岩 | 第119-125页 |
·U-Pb 定年小结 | 第125-127页 |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 第127-135页 |
·组I 片麻岩 | 第127-131页 |
·组II 片麻岩 | 第131-135页 |
·变质作用对锆石U-Th-Pb、Lu-Hf 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135-141页 |
·组I 片麻岩 | 第139-140页 |
·组II 片麻岩 | 第140-141页 |
·变质锆石的形成机制 | 第141-145页 |
·变质新生长 | 第141-143页 |
·变质重结晶 | 第143-145页 |
·锆石微量元素富集成因探讨 | 第145-150页 |
·LREE 富集 | 第145-148页 |
·HREE和HFSE富集 | 第148-150页 |
·锆石Hf 同位素对原岩性质的制约 | 第150-153页 |
·小结 | 第153-1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26页 |
致谢 | 第226-227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