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第12-29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临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般研究原则 | 第13-16页 |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诊断标准与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页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 第14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4-16页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复位手术之前的中医证型标准 | 第14-15页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复位手术之后的中医证型标准 | 第15-16页 |
·玻璃体混浊的分级诊断标准 | 第16页 |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 | 第16页 |
3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4 结果 | 第17-23页 |
·RRD患者复位手术之前的中医证型分布 | 第17页 |
·RRD患者的一般情况 | 第17-19页 |
·发病年龄及性别 | 第17-18页 |
·病程 | 第18页 |
·眼别 | 第18-19页 |
·屈光状态 | 第19页 |
·眼底情况 | 第19-21页 |
·裂孔数目、形态、位置 | 第19-20页 |
·视网膜脱离范围 | 第20-21页 |
·视网膜脱离是否波及黄斑区 | 第21页 |
·RRD术前玻璃体混浊分布情况 | 第21页 |
·RRD复位术前PVR分级分布情况 | 第21页 |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1-22页 |
·RRD患者复位术之术前、术后视力比较 | 第22页 |
·RRD患者复位手术之后中医证型变化分布 | 第22-23页 |
5 讨论 | 第23-27页 |
·现代医学对RRD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 | 第23-24页 |
·中医学对RRD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第24-26页 |
·本课题对RRD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第26-27页 |
6. 结论 | 第27-28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 | 第29-41页 |
1. 前言 | 第29-30页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临床资料 | 第30-31页 |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第30页 |
·临床病例分组 | 第30页 |
·中医证型标准 | 第30-31页 |
·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31-32页 |
·手术治疗 | 第31页 |
·术后药物治疗 | 第31-32页 |
·疗程 | 第32页 |
·观测指标 | 第32页 |
·疗效观察方法 | 第32-33页 |
·视力 | 第33页 |
·眼前节炎症反应比较标准 | 第33页 |
·玻璃体混浊分级标准 | 第33页 |
·眼底增殖膜分级标准 | 第33页 |
3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4 结果 | 第33-36页 |
·RRD术后患者前房炎症反应情况 | 第33-34页 |
·RRD术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玻璃体混浊情况 | 第34页 |
·RRD术后患者治疗后增殖膜改善情况 | 第34-35页 |
·视功能改变情况 | 第35页 |
·不良反应 | 第35-36页 |
5 讨论 | 第36-39页 |
·现代医学对RRD术后葡萄膜炎的认识及治疗 | 第36页 |
·祖国医学RRD术后葡萄膜炎的认识 | 第36-37页 |
·化瘀散结片的组方理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38页 |
·化瘀散结片对RRD术后葡萄膜炎的作用 | 第38-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62页 |
1. 综述 | 第48-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2. 病例收集表 | 第57-62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