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1-13页 |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研究的范围的确立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步骤与框架 | 第17-20页 |
·篇章概述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语境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20-33页 |
·建筑语境问题 | 第20-21页 |
·语境因其同质化的作用机制——作为社会遗传的集体无意识 | 第21-22页 |
·建筑语境的构成及其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22-28页 |
·广义建筑语境构成及其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22-25页 |
·建筑师角度主动形成的语境及其影响 | 第25-28页 |
·“反语境”的创作策略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语境及设计范式构成解析 | 第33-47页 |
·中国当代广义创作语境构成 | 第33-37页 |
·权力与资本结合的社会语境 | 第34页 |
·传统与现代纠缠的文化语境 | 第34-37页 |
·“风格经济学”主导下的设计范式流向群演 | 第37-44页 |
·现代折衷主义范式 | 第38-39页 |
·泛风格主义范式 | 第39-40页 |
·传统现代主义范式 | 第40-41页 |
·具有形式和空间消费主义倾向的范式 | 第41-42页 |
·地域主义范式 | 第42-44页 |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概念界定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同质化现象解析 | 第47-87页 |
·中国当代示范性建筑师群体创作表象 | 第47-49页 |
·建筑设计手法趋同 | 第49-58页 |
·设计手法的外在表现 | 第49-53页 |
·设计手法的现代来源 | 第53-58页 |
·建筑文化意象趋同 | 第58-65页 |
·传统文化意象的来源 | 第58-61页 |
·传统文化意象的表达 | 第61-65页 |
·面对建筑本体问题选择趋同 | 第65-69页 |
·建筑的实用性问题 | 第65-67页 |
·建筑材料及技术应用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及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同质化构成现象小结 | 第69-87页 |
5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同质化潜在语境解析 | 第87-114页 |
·设计立场——“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冲突 | 第87-90页 |
·两个概念的辨析——“全球化”与“现代性”、“地域性”与“传统性” | 第88页 |
·“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与“现代建筑的中国性” | 第88-90页 |
·功能取向——忽视建筑的基本目标 | 第90-96页 |
·宏观层面——对城市问题的回避 | 第91-92页 |
·中观层面——对建筑具体功能的回避 | 第92-94页 |
·微观层面——对人性化的忽视 | 第94-96页 |
·文化取向——以信息替代经验的布景化倾向 | 第96-102页 |
·转译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形式本位现象 | 第97-101页 |
·反映时代特征时的形式本位现象 | 第101-102页 |
·材料和技术选择——“低技策略”沦为“低技风格” | 第102-111页 |
·对现代材料和技术的选择层面——回避新技术实践 | 第103-107页 |
·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转换层面——强调继承忽视发展 | 第107-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6 中国当代建筑的反语境设计及多样化倾向 | 第114-130页 |
·以“第五代”建筑师为主体的反语境多样化转向 | 第116-120页 |
·第五代建筑师的概念界定 | 第116-117页 |
·第五代建筑师的“突围” | 第117-120页 |
·反语境创作的实例解析 | 第120-124页 |
·傅筱:长兴广播电视台 | 第120-121页 |
·刘宇扬:东莞工厂、仓库系列建筑 | 第121-123页 |
·直向建筑:天津张家窝镇小学 | 第123-124页 |
·由同质化走向多样性——一种反语境的表达 | 第124-130页 |
·微观层面——立足于客观性的反语境表达 | 第126-127页 |
·宏观层面——立足于现代性的反语境表达 | 第127-130页 |
结语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136-138页 |
附录 | 第138-148页 |
附录A 中国当代示范性建筑师群体样本基础资料 | 第138-140页 |
附录B 中国当代示范性建筑师群体样本主要创作成果 | 第140-144页 |
附录C 中国当代建筑总体流向关系 | 第144页 |
附录D 中国当代建筑诸倾向及代表作品 | 第144-146页 |
附录E 示范性建筑师来源一览 | 第146-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