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住宅再生相关背景 | 第8-10页 |
·国际背景 | 第8页 |
·日本 | 第8-9页 |
·国内背景 | 第9页 |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第9-10页 |
·国内外既有住宅再生理论与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欧洲发达国家既有住宅再生理论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日本既有住宅再生理论与现状 | 第12页 |
·国内既有住宅再生历史与理论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中日既有住宅再生工作坊(workshop) | 第19-34页 |
·中日既有住宅再生课题的缘起 | 第19-21页 |
·再生工作坊(workshop)的背景 | 第19-20页 |
·课题目的 | 第20页 |
·工作坊(workshop)过程 | 第20-21页 |
·中方选题背景概况 | 第21-26页 |
·我国公有制住房体制 | 第22页 |
·我国“公房”维修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的现状 | 第22-24页 |
·公房改造中的技术措施 | 第24-26页 |
·日方选题背景概况 | 第26-33页 |
·日本“公团住宅” | 第26-27页 |
·日本公团住宅的维修管理体制 | 第27-29页 |
·维修改造的技术措施 | 第29-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中日最近集合住宅再生案例分析及方法总结 | 第34-62页 |
·中日住宅最近再生案例介绍 | 第34-45页 |
·国内最近再生案例 | 第34-39页 |
·日本最近再生案例 | 第39-45页 |
·再生方法总结 | 第45-61页 |
·外环境层面的再生方法总结 | 第45-46页 |
·支撑体层面的再生方法总结 | 第46-55页 |
·室内填充体层面的再生方法总结 | 第55-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中方石道街、迎春社区调研整理分析及再生设计提案 | 第62-90页 |
·连石道街社区基础调研 | 第62-66页 |
·我国80年代住区建设特点 | 第62-63页 |
·课题选择依据 | 第63-64页 |
·区位概况 | 第64-65页 |
·人口经济基本状况 | 第65-66页 |
·住区实态及其问题分析 | 第66-79页 |
·外部公共环境特点及分析 | 第66-71页 |
·建筑单体层面调研(支撑体、填充体) | 第71-79页 |
·工作坊(workshop)针对性再生提案 | 第79-89页 |
·针对“筒子楼”再生提案 | 第80-84页 |
·针对“墩子楼”再生提案 | 第84-87页 |
·针对“单元楼”再生提案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日方多摩平之森团地调研分析及再生设计提案 | 第90-110页 |
·多摩平团地基础调研 | 第90-93页 |
·多摩平团地—标准化、量化住宅时期的团地 | 第90-91页 |
·课题选择依据 | 第91-92页 |
·区位概况 | 第92-93页 |
·人口经济基本情况 | 第93页 |
·团地实态调研及存其问题分析 | 第93-96页 |
·外部公共环境特点及其分析 | 第94-95页 |
·建筑单体层面 | 第95-96页 |
·UR都市再生机构设计提案 | 第96-104页 |
·AR1针对高龄住户的再生设计提案 | 第98-99页 |
·AR2租赁式种植园再生提案 | 第99-101页 |
·AR3针对单身群再生设计提案 | 第101-104页 |
·日方workshop再生设计提案 | 第104-109页 |
·以汽车为主题的住区再生提案 | 第104-106页 |
·提供儿童活动场所的住区再生提案 | 第106-107页 |
·绿色景观渗透的住区再生提案 | 第107-108页 |
·强调个性化的住区再生提案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日本住宅再生设计对我国启示 | 第110-115页 |
·中日既有住宅再生相关对比 | 第110-112页 |
·既有住宅再生发展比较 | 第110页 |
·再生设计手段实际运用比较 | 第110-111页 |
·工作坊(workshop)学生再生提案对比 | 第111-112页 |
·探索我国既有住宅发展的合理道路 | 第112-115页 |
·住宅再生的持续性和阶段性 | 第112页 |
·住宅再生设计的相对多样化 | 第112-113页 |
·提倡培养公众参与机制 | 第113页 |
·住宅再生资金来源解决 | 第113-1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