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斑星鲽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条斑星鲽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条斑星鲽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条斑星鲽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条斑星鲽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条斑星鲽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亲鱼培育 | 第14页 |
·采卵及人工孵化技术 | 第14页 |
·胚胎发育观察 | 第14页 |
·仔稚鱼发育观察 | 第14页 |
·进行仔稚鱼摄食与生长的实验研究 | 第14页 |
·仔鱼形态异常的观察 | 第14页 |
·问题讨论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条斑星鲽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前景 | 第15-18页 |
·条斑星鲽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7页 |
·分类地位 | 第15页 |
·分布 | 第15页 |
·形态特征 | 第15页 |
·生态习性 | 第15-16页 |
·食性 | 第16页 |
·繁殖习性 | 第16页 |
·生长 | 第16-17页 |
·条斑星鲽的经济价值与养殖前景展望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亲鱼培育及采卵技术 | 第18-21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20页 |
·亲鱼及培育池 | 第18页 |
·水质条控 | 第18页 |
·饲料及投喂 | 第18页 |
·亲鱼促熟 | 第18-19页 |
·催产 | 第19页 |
·受精卵的获取 | 第19页 |
·孵化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1页 |
第四章 胚胎及仔稚鱼发育 | 第21-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受精卵的获取 | 第21页 |
·卵子孵化及仔稚鱼的培育 | 第21页 |
·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观察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6页 |
·胚胎发育 | 第21-24页 |
·仔稚鱼发育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受精卵及胚胎发育 | 第26-27页 |
·色素 | 第27页 |
·仔、稚鱼发育 | 第27-28页 |
第五章 人工育苗条件下条斑星鲽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 第28-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鱼苗 | 第28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8-29页 |
·开口前仔鱼形态变化 | 第28页 |
·摄食量、摄食率、饱食率、胃饱满系数和生长 | 第28-29页 |
·日摄食量 | 第29页 |
·摄食节律 | 第29页 |
·饱食时间和消化时间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5页 |
·开口前仔鱼形态变化 | 第29页 |
·摄食率和胃饱满度 | 第29-30页 |
·摄食量和胃饱满度系数 | 第30-31页 |
·日摄食量 | 第31页 |
·摄食节律 | 第31-32页 |
·饱食时间和消化时间 | 第32-33页 |
·长度生长 | 第33页 |
·体重生长 | 第33页 |
·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第六章 仔稚鱼培育技术 | 第36-39页 |
·培育方法 | 第36页 |
·仔稚鱼培育池 | 第36页 |
·布池 | 第36页 |
·投饵 | 第36页 |
·水质调节 | 第36页 |
·培育结果 | 第36-38页 |
·培育成活率 | 第36页 |
·形态异常的观察 | 第36-38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形态畸形原因分析及对策 | 第38页 |
·色素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 | 第38-39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