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理论研究 | 第10-8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6-19页 |
一、人文课程的课程理论说明 | 第16页 |
二、人文课程学科归属及其表达 | 第16-17页 |
三、人文课程的特殊性 | 第17页 |
四、人文课程逻辑范畴 | 第17-18页 |
五、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概述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大学人文课程内容结构的变迁 | 第19-27页 |
一、前人文课程 | 第19-20页 |
二、以经验及自然哲学为主导的人文课程 | 第20-21页 |
三、以世俗哲学为主导的人文课程 | 第21-23页 |
四、以社会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人文课程 | 第23-24页 |
五、人文课程的再次被冲击及回归 | 第24-27页 |
第四部分 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成长的相关问题分析 | 第27-35页 |
一、民族文化价值是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成长的价值核心 | 第27-28页 |
二、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汲取是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成长的价值诉求 | 第28-30页 |
三、社会权力价值体现了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 第30-31页 |
四、国家意志、社会力量和学校内部权力价值的权衡是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成长的学理基础 | 第31-33页 |
五、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有机融合是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成长的空间价值基础 | 第33-35页 |
第五部分 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特征表现 | 第35-43页 |
一、目标生成的实践催化性 | 第35-37页 |
二、内容结构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价值追问性 | 第37-39页 |
三、价值作用的主体依赖性 | 第39-41页 |
四、功能实现的潜移默化性 | 第41-43页 |
第六部分 影响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43-48页 |
一、社会生产力因素 | 第43-44页 |
二、社会制度因素 | 第44-45页 |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第45-46页 |
四、传统文化因素 | 第46-47页 |
五、社会评价因素 | 第47页 |
六、社会权利的课程知识控制因素 | 第47-48页 |
第七部分 影响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内部制约因素 | 第48-54页 |
一、大学教育理念因素 | 第48-49页 |
二、大学课程思想因素 | 第49-50页 |
三、大学课程研究因素 | 第50-52页 |
四、学术控制及其控制下的环境因素 | 第52-53页 |
五、方法论制约因素 | 第53-54页 |
第八部分 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优化机制 | 第54-66页 |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 第54-57页 |
二、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 | 第57-60页 |
三、立足正确的课程逻辑起点 | 第60-63页 |
四、寻求科技因素融合的合理角度 | 第63-66页 |
第九部分 自我批判是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必要实现 | 第66-81页 |
一、大学人文课程实施母体环境的变异倾向要求其自我批判 | 第66-68页 |
二、大学人文课程内容的完善要求其自我批判 | 第68-70页 |
三、大学人文课程价值体系的成长需要要求其自我批判 | 第70-72页 |
四、大学人文课程自我批判的内容范畴 | 第72-78页 |
五、大学人文课程自我批判功能实现的机制 | 第78-81页 |
注释 | 第8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