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犯罪中止概说 | 第10-15页 |
(一) 国外对犯罪中止的立法状况 | 第10-12页 |
(二) 我国对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 | 第12-13页 |
(三) 犯罪中止的定义与评析 | 第13-15页 |
二、我国学者对犯罪中止的理论争议 | 第15-17页 |
三、对"犯罪过程"的理解 | 第17-23页 |
(一) 预备阶段犯罪中止的探讨 | 第18-20页 |
(二) 既遂之后能否成立中止 | 第20-23页 |
1."犯罪既遂"与"犯罪结果"的争议 | 第21-22页 |
2.危险犯的场合 | 第22-23页 |
四、自动性条件分析 | 第23-28页 |
(一) 关于‘自动性"理解的一般学说 | 第23-24页 |
(二) 我国刑法学理论对"自动性"的认识 | 第24-25页 |
(三) 学界争论 | 第25-26页 |
(四) 笔者观点 | 第26-28页 |
五、有效性条件分析 | 第28-40页 |
(一) 犯罪行为本身无法达到既遂的情形 | 第30-34页 |
(二) 利用其他因素阻止了既遂结果的发生的情形 | 第34-37页 |
(三) 其他原因导致既遂结果的发生与中止犯有效性的认定问题 | 第37-39页 |
(四) 对"有效"的理解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