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土壤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土壤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 第10-13页 |
·古代对于土壤的认识 | 第10页 |
·土壤化学元素学说 | 第10-11页 |
·土壤耗散结构理论 | 第11-12页 |
·Phillips 将复杂系统理论引入到土壤的研究中 | 第12-13页 |
·土壤现有的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指标选取的最小数据集法 | 第13页 |
·数值化综合评价法 | 第13-16页 |
·多变量指标克里格法(MVIK) | 第16页 |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分法 | 第16页 |
·动力学方法 | 第16-17页 |
·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 | 第17页 |
·土壤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最大流原理建立的土壤系统模型 | 第19-34页 |
·土壤是什么 | 第19-21页 |
·土壤系统的新模型 | 第21-28页 |
·新模型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 第28-33页 |
·世界本原或实在的变革 | 第28-31页 |
·时空观、坐标系以及主客关系的革新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新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34-41页 |
·世界万象的“计算机”特性 | 第34-35页 |
·基于新模型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 第35-36页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复杂系统建模 | 第36-39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36页 |
·自组织映射网络的特点及详细计算过程 | 第36-39页 |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新模型在实际土壤系统中的应用 | 第41-58页 |
·香港地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第41-46页 |
·香港土壤简介 | 第41-42页 |
·香港土壤组元的选取 | 第42-43页 |
·香港土壤不同模式之间的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香港各类土壤的空间构型 | 第44-46页 |
·新理论模型在长期定位培肥土壤系统中的应用 | 第46-50页 |
·初始的土壤系统评价 | 第46-48页 |
·土壤系统的自我优化过程 | 第48-50页 |
·新理论模型在黄土高原土壤质量评价及预测中的应用 | 第50-56页 |
·黄土高原土壤的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研究区概况及组元的选取 | 第51-52页 |
·模拟求解及优化调控过程 | 第52-53页 |
·黄土高原土壤系统的时空演变 | 第53-55页 |
·对黄土高原土壤系统的预测调控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新模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第58-67页 |
·新模型与中医思想 | 第58-59页 |
·土壤与中医经络研究的相似之处 | 第59-61页 |
·新模型对于经络的实际案例 | 第61-65页 |
·中西医的对比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论文总结 | 第67-6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6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模拟程序 | 第76-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