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杆状病毒—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载体 | 第14-25页 |
·基因治疗的诞生与发展现状 | 第14页 |
·基因治疗的方法 | 第14-16页 |
·基因治疗的载体 | 第16-18页 |
·基因治疗的应用 | 第18-19页 |
·关于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基因治疗的主要障碍研究 | 第20-21页 |
·基因治疗的前景 | 第21页 |
·杆状病毒简介 | 第21-22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22-23页 |
·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凋亡素(Apoptin) | 第25-33页 |
·Apoptin的来源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6-27页 |
·Apoptin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 第27-29页 |
·Apoptin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29-32页 |
·Apoptin在肿瘤治疗上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 第32-33页 |
·DMD疾病及其研究进展 | 第33-44页 |
·DMD疾病简述 | 第33-34页 |
·Dystrophin基因及其蛋白 | 第34-36页 |
·DMD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 | 第36-37页 |
·DMD的发病机制学说 | 第37-39页 |
·DMD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 第39-44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4-45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5-68页 |
·试验材料 | 第45-53页 |
·毒株与细胞 | 第45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5-48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8-49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49-50页 |
·缓冲液 | 第50-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68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53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53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53-54页 |
·外源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5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54-55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5页 |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55-57页 |
·质粒转染(脂质体介导转染法) | 第57-58页 |
·构建重组杆状病毒的操作流程及示意图 | 第58页 |
·重组穿梭载体(Bacmid)的构建 | 第58-59页 |
·重组穿梭载体(Bacmid)的提取 | 第59页 |
·重组杆状病毒获得 | 第59页 |
·重组杆状病毒转导体外培养的细胞 | 第59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目的蛋白的体外表达 | 第59-60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 第60-61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杆状病毒转导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61-62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介导的细胞凋亡检测 | 第62-63页 |
·动物试验 | 第63-66页 |
·数据统计 | 第66页 |
·技术路线 | 第66-68页 |
第4章 结果和分析 | 第68-97页 |
·表达凋亡素(Apoptin)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的构建 | 第68-72页 |
·Apoptin基因的PCR扩增 | 第68页 |
·重组质粒pcDNA3.1-His-Apoptin的构建 | 第68-69页 |
·含凋亡素的重组杆状病毒Bac-Apoptin的构建 | 第69-71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获得及纯化 | 第71-72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转导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 | 第72-75页 |
·Western-blot检测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转导HepG2细胞后Apoptin的表达 | 第72-73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转导后Apoptin的表达及其定位 | 第73-74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转导HepG2细胞后Apoptin的表达 | 第74-75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体外诱导细胞凋亡 | 第75-77页 |
·重组杆状病毒对HepG2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75-76页 |
·DNA Ladder检测分析结果 | 第76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诱导细胞凋亡的TUNEL染色观察 | 第76-77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 第77-83页 |
·治疗最佳剂量和接种治疗时间间隔的确定 | 第77-78页 |
·抑瘤实验模型建立情况 | 第78-79页 |
·荷瘤小鼠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 | 第79页 |
·治疗后各实验组肿瘤生长趋势 | 第79-80页 |
·重组杆状病毒治疗后的抑瘤率 | 第80-81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治疗后小鼠存活情况 | 第81-82页 |
·移植瘤切片组织形态及凋亡检测 | 第82-83页 |
·表达Microdystrohpin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BV-MICDYS的构建 | 第83-86页 |
·含Microdystrophin的重组杆状病毒Bac-MICDYS的构建 | 第83-85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MICDYS获得及纯化 | 第85-86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MICDYS转导体外培养的小鼠成肌细胞C2C12 | 第86-89页 |
·Western-blot检测杆状病毒转导后C2C12细胞中microdystrophin的表达 | 第86页 |
·免疫组化检测杆状病毒转导后的C2C12细胞中microdystrophin的表达 | 第86-88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杆状病毒感染后的C2C12细胞中microdystrophin表达 | 第88-89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MICDYS对mdx小鼠的治疗效果研究 | 第89-97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MICDYS肌肉注射治疗TA的效果检测 | 第89-95页 |
·杆状病毒治疗后mdx鼠TA等长收缩力的测定 | 第95-97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97-109页 |
·讨论 | 第97-107页 |
·选择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依据 | 第97-98页 |
·VSV-G修饰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98-99页 |
·杆状病毒转导哺乳动物细胞可能机制探讨 | 第99-100页 |
·肿瘤与细胞凋亡 | 第100-101页 |
·Apoptin的细胞内定位与诱导凋亡特异性 | 第101-102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102-103页 |
·重组杆状病毒BV-Apoptin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第103-104页 |
·microdystrophin基因特点及治疗DMD的功效 | 第104-105页 |
·microdystrophin蛋白在体外转导效率的探讨 | 第105页 |
·重组杆状病毒治疗后肌肉功能改善的探讨 | 第105-107页 |
·重组杆状病毒在DMD治疗中的前景探讨 | 第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录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