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DDoS 攻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DDoS 攻击原理及分析 | 第14-24页 |
·TCP/IP 协议族的安全缺陷 | 第14-15页 |
·IP 协议的缺陷 | 第14-15页 |
·访问控制与带宽控制 | 第14页 |
·寻址与协议选项 | 第14页 |
·数据包分片 | 第14页 |
·数据包篡改 | 第14-15页 |
·IP 欺骗 | 第15页 |
·DDoS 攻击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DDoS 攻击的概念 | 第15页 |
·DDoS 攻击的特点 | 第15-16页 |
·DDoS 攻击原理 | 第16-17页 |
·DoS 攻击与 DDoS 攻击比较 | 第17-18页 |
·DDoS 攻击分类 | 第18-19页 |
·DDoS 按自动程序分类 | 第18-19页 |
·DDoS 按入侵性分类 | 第19页 |
·DDoS 按攻击速率分类 | 第19页 |
·DDoS 按影响分类 | 第19页 |
·DDoS 按路径分类 | 第19页 |
·DDoS 攻击防御 | 第19-22页 |
·源端防御 | 第19-21页 |
·源端防御的优点 | 第20页 |
·1.2 源端防御的方法 | 第20-21页 |
·终端防御 | 第21-22页 |
·终端防御的优点 | 第21-22页 |
·终端防御方法 | 第22页 |
·DDoS 攻击追踪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数据包标记方法的研究 | 第24-32页 |
·数据包标记方法的特点 | 第24-25页 |
·基本包标记方法 | 第25-27页 |
·高级包标记方法 | 第27页 |
·固定概率包标记方法 | 第27-28页 |
·自适应概率包标记方法 | 第28-30页 |
·自适应概率包标记方法的原理 | 第28-29页 |
·自适应概率包标记方法的特点和不足 | 第29页 |
·自适应概率包标记方法与固定包标记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基于代数编码的包标记方法 | 第30-31页 |
·基于代数编码包标记方法的原理 | 第30页 |
·基于代数编码包标记方法的特点和不足 | 第30-31页 |
·数据包标记方法的性能比较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 | 第32-45页 |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的实现思路和特点 | 第32-35页 |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实现思路 | 第32-34页 |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的特点 | 第34-35页 |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的路由器标记算法和攻击路径重构算法 | 第35-41页 |
·数据包结构 | 第35-37页 |
·路由器标记算法 | 第37-38页 |
·攻击路径重构算法 | 第38-41页 |
·二次适应包标记方法和其它包标记方法性能比较 | 第41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